双创学者【名家录】在“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生态系统中孵化创新创业梦想——记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陈东敏教授

2021-08-19

陈东敏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席教授

 

栏目先导
我的创新创业实践和教育相关心路历程与时代潮流和创新创业态势密不可分。

• 21世纪见证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创新将带来怎样的发展机遇和经济增长?把握这一契机已成为各国发展及全球竞争的国家战略。

• 中国能否成功挣脱“中等收入陷阱”而进入高收入国家群?以实际行动回答这个问题是中华民族21世纪的宏大目标。

• 目前正在实践的改革措施为,以勾连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合作的视野构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生态系统。

——陈东敏

 

学者简介

陈东敏,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籍贯为山东省日照市,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席教授,理学博士,主要从事创新创业生态与模式、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AI芯片集成等研究。

 

陈东敏教授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最主要的贡献是,以自己持续不断的实际行动,将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含产业技术研究、创新创业实践含科技开发实践、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咨询、创新创业投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等研究机构体制机制创新,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席教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天使基金–点亮资本合伙人。

 

• 美国应用物理周刊副主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研究中心顾问(中国)。

 

• 曾任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部长/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筹备组长。曾在哈佛大学Rowland研究院任量子器件物理研究室主任。

 

• 美国硅谷系列创业者,美国硅谷4-D-S公司首席科学家,美国硅谷Miradia Inc公司创始人和董事CTO。

学术论文·原创背景

2019年4月3日,陈东敏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实践创新育人项目“模拟创业:从理论和方法到实践与孵化构建育人生态系统”被北京大学教务部评审为北京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优秀项目成果。2019年春季学期,陈东敏教授领衔完成了北京大学本科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和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

 

陈东敏教授秉持着初衷,在领衔完成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同时主持撰写了学术论文“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产学协同创新趋势、复杂性育人学理和‘创业咨询’项目”。这篇学术论文即将发表于《高等理科教育》2021年第4期。除此之外,陈东敏教授也在多个方面有着突出贡献与成果。

 

• 在教与学工作相关人才培养方面,推动高校各学科以及各跨学科专业或各跨学科项目的教育教学改革和产学协同创新。

 

• 在咨询工作相关社会服务方面,为初创企业解决面临的科学/技术、商业、社会各层面复杂问题,进而撬动产业转型升级。

 

• 在研究工作相关科学研究方面,为世界一流“创新创业”前沿交叉学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应用示范和效果证明。

 

• 目前各维度辐射力尚待时间检验,原因在于,培育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事业,培育高校各学科教育以及各跨学科专业教育或各跨学科项目教育所及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与科学研究生态系统的事业,都是循序渐进的。

 

    本期双创学者【名家录】专题展示陈东敏教授与领衔完成教学改革项目和课程建设项目同步主持撰写的学术论文“研究生怎样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以个人创业叙事作为联结工具的质性研究”。

 

• 核心贡献主要体现于,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至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应具备的能力及其相关知识体系的定义和培养。当相应定义以机制建构为更深层追求、相应培养以创业认同培育为更深层目标时,这一核心贡献显得尤为突出。

 

• 创新点整体地体现于,以联结理论与实践的方式探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即引导学生高效地在创业学习意义上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进而有机地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

 

• 理论创新具体地体现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创业咨询”项目“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生态系统的探索,交互地从学理、理念或文化、平台与机制、评估四个维度为理论创新贡献力量。

 

• 工具创新具体地体现在,研究借助自主研发的质性创业生涯评估工具(亦是强调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估的质性学习工具),引导学生高效地在创业学习意义上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进而有机地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

 

 

学术论文·作品展示

 

究生怎样联结创业学习过程

与创业认同建构?

──以个人创业叙事作为联结工具的质性研究

作者:陈东敏,刘秋颖,王昕阳

摘要:立足于学的个人创业叙事能够回应关注学生创业学习认知与行动的创业教学诉求。研究对12名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在项目中期撰写的个人创业叙事进行情境分析和类属分析,从而探明了通过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的特点:以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式持续地激发创业学习动机;在联结了创新、创意与创业的创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建构创业认同;以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的方式主动地丰富创业学习经验。相应的机制,以这三个特点围绕创业认同建构顺次运行为基础,持久加强未来取向创业学习模式和科技创业领域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育人效果。研究结果提示,有必要在叙事创业认同发展教育中,以拓展个人创业叙事这一未来取向创业学习模式的视野,基于对工作乃至职业生涯、产业、社会、文化各维度情境的专题研究,体系化地自主研发质性联结工具。

关键词:个人创业叙事;创业学习;创业认同;学习模式;未来取向

 

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随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创新教学的不断深化,创业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创业学习认知与行动。David Rae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论提出的创业学习模型——在涉及人生故事讲述(尤其是创业故事讲述)的创业学习模型中,包含叙事认同建构(尤其是创业认同建构)这个次级主题[1]——为引导学生通过“讲述自传式创业故事”[2]这种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3]提供了理论依据。

 

和着眼于教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同步,立足于学的研究,借助自主研发的质性研究工具“‘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邀请2019年春季学期参与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的学生,对整合在一起的4类开放式问题进行富有创造力的思考。期望这项尝试能够支持学生,就联结了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而言,在丰富学习、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成长为有志趣、有胆识、有智慧、有担当的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创设于2018年春季学期的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基于对产学协同创新趋势的研判以及对复杂性育人学理的澄清,将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构思与设计落到活动设置、平台建设和机制建构的实处;邀请参与项目的学生撰写“‘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这个本质为“就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反思性对话与写作等反思”[4]的学习方式,因确保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评估包含于旨在评价案例研究教学模式有效性的教育实验报告或教育实验计划中是明智的[5],而能够加强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的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认同培育效果或创业能力培养效果。

 

2

研究方法

自主研发的质性研究工具“‘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含有整合在一起的4类开放式问题。集中于创业学习过程的2类开放式问题如:为了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或者为了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你已经形成与发展了或者还希望形成与发展哪些能力及其相关知识体系;请同时说明,你怎样形成与发展这些能力及其相关知识体系。集中于创业认同建构的2类开放式问题如:你为什么决定参与项目,请具体考虑,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时,你怎样践行“抱定原创性宗旨解决复杂问题”这一项目遵循的核心理念;在参与项目过程中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以及像创业咨询师或案例研究员那样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对你有什么吸引力,请具体考虑,你怎样借此来勾连创新、创意与创业。

 

2019年春季学期,“‘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撰写安排在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中期,以便学生能够在回顾与展望的基础上思考问题并且根据思考结果对后续的学习、研究与实践做出相应调整。研究者对12名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撰写的个人创业叙事进行了探索性分析。这12名研究参与者中:5名(41.67%)是理工类学科的硕士生,7名(58.33%)是人文社会类学科的硕士生;2名(16.67%)有创业经验,10名(83.33%)没有创业经验。

 

对个人创业叙事的分析步骤如下。探索之初,研究者采用情境分析的方法,寻找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所撰写个人创业叙事的故事线。建基于此,研究者采用类属分析的方法,对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撰写的个人创业叙事进行编码。更进一步: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通过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的各种特点,被研究者分别合成为一个整体[6];研究结果中的“我”表述即意味着,相应特点已经被合成为一个整体。

 

3

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一)以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式持续地激发创业学习动机

“时间内生”[7]的观点体现出时间在个人创业叙事中的作用——个人创业叙事能够交融过去、现在与未来,即,通过个人创业叙事,关于过去的回忆和关于未来的期望,均融入到对现在的关注之中[8]。正是个人回忆和期望的下述“从过去的被魅力所吸引、好奇行为、一试究竟理想,到现在的项目特色认知,再到未来的别样道路求索”创业生涯发展历程,激发了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参与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进而持续地追求创业志趣的动机。这在关乎创业认同建构的创业学习动机激发意义上,将David Rae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和社会建构论所提出创业学习模型的“现在与未来同一性之间的张力”[9]次级主题,扩展为“过去、现在与未来创业认同之间的张力”。

 

“我”的父亲是创业者,再加上“我”自己对电影、电视剧、商业杂志等的耳濡目染,“我”从小就被创业的魅力所吸引。记得,“硅谷群侠传”这部讲述了程序员在硅谷创业历程的美剧,尤其引发了“我”对创业的好奇行为(我开始自主地通过互联网来学习关于创业的概念)。此后,“我”心里一直想着,未来,自己定要一试创业究竟。“我”已在“创业咨询”项目参与过程中体验到,大学里的专业课程能够为“我”提供深刻的专业知识,“创业咨询”项目则能够帮助“我”学会在走向社会过程中更具原创性地应用这些专业知识。希望现在一个非常微小的项目参与决定,会为“我”未来非常可能的创业经历创造出一条通往“星辰大海”的别样道路。

 

从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已经建立的“‘创业咨询’项目能够帮助‘我’学会在走向社会过程中更具原创性地应用这些专业知识”认知来看,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遵循的“抱定原创性宗旨解决复杂问题”这一核心理念,已经为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所接受。这是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现在以至未来采取“综合学习”行动的基础——综合学习,包括了知识、技能和态度之整合,涉及对本质相异的各个组成技能进行协调,除此之外,通常还要实现迁移,即,将学校中所学迁移到工作中新的问题情境[10]。

而通往“星辰大海”的别样道路尚有赖于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在此后的创业生涯发展历程中持续地结合项目所学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营个人创业战略。基于“自我评估”[11]392的个人创业战略设计环节所包括各个步骤——简单回顾过去情况;全面了解现状;获取建设性反馈信息;全面汇总;展望未来[11]395-415——尤其可供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借鉴。个人创业战略设计进而可以被个体有胆识地应用为,在此后的创业生涯发展历程中持续地结合项目所学进行“聚焦于技术创新等的愿景描述”[2]这种个人创业叙事的工具。

 

(二)在联结了创新、创意与创业的创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建构创业认同

创业过程涵盖创新、创意和创业三个紧密关联的维度。[12] 正在进行创业学习的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因而也需要紧密联结创新、创意与创业。由如下描述可知:对于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至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所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交流问题解决方案”各个步骤,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都有智慧地建立了创新、创意与创业的横向联结;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基于刚刚实践过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方法,围绕产品创新创意完成了直指未来的“自主创业思想实验”,此创新、创意与创业纵向联结的建立预示着,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至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对“真自主创业”有所助益;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基于现已学习过的全部专业知识,围绕产品创新创意完成了直指未来的“自主创业思想实验”,此创新、创意与创业纵向联结的建立有助于,解决“中国自主创业毕业生在创业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学术资本作用”[13]这个现实问题。

 

首先,“我”深入了解了一家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创新创意创业全过程。然后,“我”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以及小组中不同专业成员的所思,不仅从创新创意创业各自独立的角度,而且从综合创新创意创业的角度,对这家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创新创意创业全过程进行了分析。随之,“我”借由与这家科技型初创企业的创业团队进行交流,了解了经过分析提出的新创新、新创意在创业实务上的可行性。最后,终于能够将无形知识转化为有形价值的“我”,基于刚刚实践过的创业理论和创业方法、现已学习过的全部专业知识等考虑了,真自主创业之时,应怎样围绕产品进行创新创意。

 

“真自主创业”个体的创业认同,着力点是需要承担多样化角色的创业事业,既可以依角色内化视角将之理解为个体于正在从事的创业有关过程中对多样化角色的清楚认识和肯定评价,又可以依社会类化视角将之理解为个体于正在从事的创业有关活动中所涌现各种创业认同行为的集合。[14] 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的个人创业叙事话语中则暗含着如下时间、时机及暂时性[15]:“截至目前、不久的将来、并不遥远的未来”等时间;“尚未寻找到机会、应用到产业之中、抓住以至创造机会”等时机;“至少能够、一定能够、必将能够”等暂时性。由此推知,在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以个人创业叙事方式进行的“真自主创业”规划中,创业认同是在延展至未来的创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建构的。以“持续学习、研究与实践”为论,虽然“个人简历呈现的一系列经验就是个体的客观创业生涯发展故事”[16],但是,只有当个体更加擅长持续地通过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时,个体的创业生涯毕生发展才能于充满不确定性的变革环境中真正得以实现,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的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认同培育效果才能真正得以体现。

 

虽然“我”尚未寻找到创业的机会,但是经过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以及像创业咨询师/案例研究员那样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截至目前,“我”至少能够透过创业理论和创业方法来判别创业者成熟与否了;不久的将来,“我”一定能够结合专业所学把创业理论、创业方法、成功创业者分享的创业经验等应用到产业之中;并不遥远的未来,“我”终将能够借助创业理论和创业方法的持续学习、研究与实践来抓住以至创造创业的机会。

 

实际上,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建设的“功用统合”平台——将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与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已经为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创造了有担当地“结合专业所学把创业理论、创业方法、成功创业者分享的创业经验等应用到产业之中”的机会。就个人创业叙事能够促进创业认同建构[17]并且“创业认同是职业认同在创业领域的发展和延伸”[14]而言,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系统理论框架及其相关质性职业生涯辅导工具《我的职业生涯影响系统》、“对话自民族志”[18],将学习与反思交融的故事讲述视角深化为叙事视角的一个分支,从而优化通过故事讲述过程来引导个体形塑同一性的过程,[19] 值得叙事创业认同发展教育借鉴。

 

(三)以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的方式主动地丰富创业学习经验

在创业认同逐步建构过程中,即使是认为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自主创业”的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也能够建立现在“练就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本领”与未来“提高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这是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对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所遵循“抱定原创性宗旨解决复杂问题”核心理念的最直接践行。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思维“建立在新技术和新发明的产品应用与推广之上,强调其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需要和“建立在遗传与天赋、智商、想象力、思维联结等基础之上,进而发展为强调独创性、发散性及适切性”的创造性思维一起,以产品为载体实现联动式形成与发展。[20] 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因而可以:在重点审视科技型初创企业的产品开发过程的基础上,以开发创业咨询产品的视野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就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而言,产品开发视野的开阔,尤以下列沿“创业能力层级体系”[21]逐级形成与发展着的“关键问题诊断与解决综合能力、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团队的领导与组织能力”为背景。

 

即使任何时候都“不自主创业”,“我”已经在创业理论和创业方法的系统学习、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练就的以创新思维解决问题本领,也将提高“我”从事所选工作的效率。“我”正在形成与发展着的能力包括:诊断与解决关键问题的综合能力(含产业/市场痛点与潜力分析能力、用户需求调研能力、产品亮点打造以至永恒品牌建设能力、营销大数据分析能力);资源的获取与开发能力;战略管理能力(尤其是对创业项目各阶段创业风险的评估与规避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团队的领导与组织能力。

 

下列已经或即将付出的努力表明,总结过心得的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已经或即将以能力形成与发展为要,主动地丰富关乎创业认同逐步建构的“尽可能地学习、研究与实践创业相关自身知识体系以至阅历体系中没有的任何知识”这类创业学习经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因为“在培养创造力和综合能力之前,必须掌握学科知识”[22],所以学习、研究与实践创业相关任何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研究与实践学科知识。就个人创业叙事能够推进创业学习过程[23]而言,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已经或即将采用的“自主关注或者自主阅读与分析、修习课程或者聆听讲座、走访创业支持机构、请教创业家、进行创业沙盘模拟、参加创业竞赛或者参与创业活动”等学习途径,还为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进一步优化“全面的主动学习”活动指明了实践方向。例如,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可以将结项口头展示活动优化为“模拟创业咨询公司”案例研究大赛。

 

“我”已经或即将为创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付出多种努力、总结多样心得:在通过“创业咨询”项目的课堂讲授环节来系统地学习创业理论、创业方法和创业案例的基础上,相对系统地学习、研究与实践创业相关管理学知识/经济学知识、效益评估方法,尽可能地学习、研究与实践创业相关自身知识体系以至阅历体系中没有的任何知识;相应的学习途径,既包括修习课程或者聆听讲座、走访创业支持机构、请教创业家、进行创业沙盘模拟、参加创业竞赛或者参与创业活动,又包括自主关注各种创业项目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或者自主阅读与分析关于创业的文献、案例、政策/法律。

 

为了在撰写案例研究报告过程中提供创业咨询服务以至模拟创立创业咨询公司,“对创业绩效至关重要的自我导向的学习”[24]已经或即将被主动地丰富创业学习经验的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用来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除了自主关注或者自主阅读与分析这类专门的自我导向的学习之外,修习课程或者聆听讲座、走访创业支持机构、请教创业家、进行创业沙盘模拟、参加创业竞赛或者参与创业活动等学习途径中也含有自我导向的学习成分。正是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自我导向地以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方式主动地丰富创业学习经验的切实努力,使得个人创业叙事推进创业学习过程的作用、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的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能力培养效果得以真正体现。

 

4

研究结论及其讨论

质性研究工具“‘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识别出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通过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都表现为未来取向[25]创业学习相关“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各个层面的有机融合预示着,“‘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在质性学习工具乃至“学习模式”[26]意义上承载的质性联结工具功能,能够更加高效地引导那些希望渐渐成长为有志趣、有胆识、有智慧、有担当的创新创意创业人的个体,于创业生涯发展历程中主动且持续地丰富学习、研究与实践经验。“‘我是创新创意创业人’主题创业叙事”在质性评估工具意义上承载的质性联结工具功能则表现为:以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进而联结创新、创意与创业的方式,加强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的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认同培育效果;以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的方式,加强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的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能力培养效果。

 

上述个人创业叙事在质性研究工具、质性学习工具和质性评估工具意义上承载的质性联结工具功能(见图1),综合揭示了少有创业经验的硕士生通过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的机制:围绕创业认同建构(尤其是“创业认同志向”这个“创业结果期望和创业自我效能”与“创业意向”之间综合影响关系的调节变量[27]),首先以联结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方式持续地激发创业学习动机,然后在联结了创新、创意与创业的创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地建构创业认同,继而以联结能力形成/发展与系统知识学习的方式主动地丰富创业学习经验(这有助于提高任何时候都“不自主创业”的个体颇具创新精神、自主工作与持续学习能力、相应专业特长地在既存大组织内部实施创业活动[28]的内创业效率);从决定参与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到“真自主创业”或“不自主创业”,有机融合未来取向创业学习相关“为何学、学什么、怎样学”各个层面,在主动且持续地丰富学习、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渐渐成长为有志趣、有胆识、有智慧、有担当的创新创意创业人;从决定参与北京大学“创业咨询”项目到“真自主创业”或“不自主创业”,相对持久地加强在科技创业领域拓展的沉浸式案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创业认同培育效果(含内创业认同培育效果)或者创业能力培养效果。

有必要在叙事创业认同发展教育中,以拓展个人创业叙事这一未来取向创业学习模式的视野,继续在质性研究工具、质性学习工具和质性评估工具意义上自主研发“我的创新创意创业愿景”主题创业叙事、我的创业生涯发展系统、创业对话自民族志等质性联结工具,同时自主研发个人简历在引导个体通过结合客观创业生涯发展故事及个人创业叙事来联结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上的应用。因为个人创业叙事联结的创业学习过程与创业认同建构都具有领域特异性——情境学习对于技术创业意义重大的缘由是,创新、机会和创业能力通过涉及工作乃至职业生涯、产业、社会、文化各维度参与的情境学习得以形成与发展[29];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文化创意创业家的创业认同中确实融入了文化创意认同,尽管商业价值观可能与文化创意认同相矛盾[30]——所以继续在质性研究工具、质性学习工具和质性评估工具意义上自主研发质性联结工具之前,需要对工作乃至职业生涯、产业、社会、文化各维度情境进行专题研究。(感谢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创新创业课程建设项目对研究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Rae 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narrative-based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5, 12(3): 323-335.

 

[2] O'Connor E. Storied business: Typology, intertextuality, and traffic in entrepreneurial narrative. The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2002, 39(1): 36-54.

 

[3] Harmeling S S. Re-storying an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 education, experience and self-narrat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11, 53(8-9):741-749.

 

[4] Fink L D. 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综合性大学课程设计原则. 胡美馨,刘颖,译.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2.

 

[5] Gill T G. The complexity and the case method. Management Decision, 2014, 52(9): 1564-1590.

 

[6] Bain K.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 明廷雄,彭汉良,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131.

 

[7] Garud R, Giuliani A C. A narrative perspective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3, 38(1): 157-160.

 

[8] 张慧玉,程乐. 创业叙事研究述评与展望.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7, (3) : 40-50.

 

[9] Rae 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narrative-based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5, 12(3): 323-335.

 

[10] van Merriënboer J J G,Kirschner P A. 综合学习设计(第二版). 盛群力,陈丽,王文智,毛伟,等,译.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3.

 

[11] Timmons J A,Spinelli Jr S. 创业学(第6版). 周伟民,吕长春,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12] 陈东敏. 北京大学“创业基础”课程课件. 2019-02-20.

 

[13] 殷朝晖,雷丽. 学术资本主义视域下的美国研究生创业及其启示.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 35(5): 23-28.

 

[14] 陈建安,曹冬梅,陶雅. 创业认同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展望.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 37(12): 30-42.

 

[15] Garud R, Gehman J, Giuliani A P. Contextualizing entrepreneurial innovation: An narrative perspective. Research Policy, 2014, 43(7): 1177-1188.

 

[16] Savickas M L. Life design: A paradigm for career interven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2012, 90(1): 13-19.

 

[17] Johansson A W. Narrating the Entrepreneur.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 2004, 22(3): 273-293.

 

[18] McMahon M, Watson M. The systems theory framework of career development: Expanding its research influen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2007, 16(3): 47-54.

 

[19] McMahon M, Watson M. Story telling: Crafting identitie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2013, 41(3): 277-286.

 

[20] 詹泽慧,梅虎,麦子号,邵芳芳. 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内涵辨析、联动与展望.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 (2): 40-49, 66.

 

[21] 朱秀梅,刘月,李柯,杨红. 创业学习到创业能力:基于主体和过程视角的研究.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9, 41(2): 30-43.

 

[22] Thorp H,Goldstein B. 创新引擎:21世纪的创业型大学. 赵中建,卓泽林,李谦,张燕南,译. 赵中建,审校.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8: 110.

 

[23] Crossan M M, Lane H W, White R E. A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framework: From intuition to institu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3): 522-537.

 

[24] Tseng C-C. Connecting self-directed learning with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to entrepreneurial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ial Behaviour & Research, 2013, 19(4): 425-446.

 

[25] Husman J, Shell D F. Beliefs and perceptions about future: A measurement of future time perspective.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2008, 18(2): 166-175.

 

[26] 赵康. 终身学习,吉登斯的自我认同观和道德维度:一个批判分析. 外国教育研究,2010, 37(8): 24-29.

 

[27] Celuch K, Bourdeau B, Winkel D.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 The missing link for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7, 20(2): 1-20.

 

[28] 黄兆信,陈赞安,曾尔雷,等. 内创业者及其特质对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启示. 高等教育研究,2011, (9): 85-90.

 

[29] Rae D.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chnology-based enterprise. 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 2006, 18(1): 39-56.

 

[30] Werthes D, Mauer R, Brettel M. Cultural and creative entrepreneurs: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identity, 2018, 24(1): 290-314.

 

编辑:姜刚风

审核:徐杨巧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