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介绍

2017-05-17

北京大学有着优良的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是北京大学的精神特质,也是引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真言。北京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以北大精神为指引,探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生态链,包括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主干体系、创新创业实践与课外活动支撑体系,以及创业训练与企业孵化实操体系。在“双创”新时代,北京大学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进学校人才培养和综合改革,同时发挥北大学科综合优势,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和全社会提供创新创业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导。

一、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目标

北京大学的核心使命,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够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引领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围绕这一核心,北京大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改革方向,确立了明晰的价值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构建通识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围绕学校综合改革的战略定位,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坚忍不拔、承担压力、执着敬业、诚信责任”的企业家精神和品质根植于每个北大学子心间,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北京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紧扣学校的核心使命和发展目标,找到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厘清其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以下4点:

1、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修养、创新能力与企业家精神等核心内涵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促进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科交叉,促进思想理论、科学前沿和未来技术的创新。

2、以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本质规律与大学使命的契合为关键点,探索建立具有北大特色、植根于北大精神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生机制。

3、以制约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点,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调整各相关部门和院系的利益关系,破除高校管理行政化的积弊,打通创新教育和创业服务的生态链。

4、以调动创新创业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生长点,尊重创新创业参与师生的利益诉求,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发扬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激发蕴藏在师生中的创造潜力。

二、师资队伍建设

1.明确全体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责任,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充分发挥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作用,从转变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入手,通过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培训活动,提高全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意识和能力,建设专兼结合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指导教师队伍。

2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业校友和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或兼职教师,来校举办讲座,讲授创新创业课程。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形成学校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三、构建和完善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制订实施各专业类教学标准,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匹配,充分发挥北大学科体系完备、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完善包含学科大类培养、元培模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才培养、辅修/双学位培养、医学生培养等综合构成的多样性、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

(二)加强基础,尊重选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体系建设为基础,发挥学校综合学科优势,在本科学习阶段注重打好基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精神,逐步构建北京大学多样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与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广阔的空间。

(三)开展交叉学科建设,培养跨学科创新人才。

借助北大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各个学科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思维方法的相互碰撞,强化学生突破思维定式的创新意识和跨学科整合创新行为。在现有建设基础上,筹建“整合科学”、“数据科学”、“认知科学”等跨学科专业。进一步完善辅修和双学位制度,鼓励和吸引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辅修专业,鼓励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架构与综合能力培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促进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学生潜能与创造力

(一)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强调阅读原典、深入研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美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目前开设的通识教育选修课核心课程有四大类:中国文明及其传统、西方文明及其传统、现代社会及其问题、人文艺术与自然。

(二)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加强行业前沿和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在现有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等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广泛涵盖、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

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开设的本科创新创业双学位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创业与创新实践、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学、创业管理、创业企业成长、创新管理、综合商业计划书竞赛、互联网与商业模式创新、创业管理、可持续创业等。

MBA创新创业方向,相关课程有:创业管理、创业机会识别与分析、创业计划与实战、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中小企业管理、创业领导力(讲座)、创业投资、可持续创业、电子商务、综合商业计划书竞赛等。“创新创业管理”

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举办了创新创业培训班,核心课程有:互联网金融、大学生创业准备、企业融资实务、DecisionMaking,ProblemFramingandLeadership、创新创业与领导力等。

(三)推进课程互通和共享

优化课程资源配置模式,逐步实现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互通,逐步实现院系课程资源全校共享。充分发挥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的共享优势和慕课等新型教育手段的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与兄弟院校的优质课程共享,牵头建设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共享课程,例如《创新工程实践》等。探索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北京大学第一本创业教材《北大十五堂创业课》,2016年10月9日在第八届北京大学企业家论坛——中国创业者2016峰会上发布,教材集结了厉以宁、吴志攀、黄怒波、俞敏洪等15位学界、业界专业人士多年的研究成果及创业实战经验,从“大师谈”“实战经营”“管理精研”“创业之路”四个维度为创业者亲授秘要,指点迷津。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与教育基地

(一)积极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

1、将创意创新创业文化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扬北大传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创业热情。相关部门和院系进一步搭建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广泛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邀请优秀创业校友和企业家校友,定期组织创业论坛、沙龙、讲座、访谈等活动;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主题突出、丰富多彩的学科创新、艺术创意和创业实践活动;总结推广学校各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经验,表彰和树立学生创新创业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增强感染效果,进一步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校园氛围和环境。

2、集成学校各种创新活动资源,组织具有国际视野、北大深度、青年引领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品牌活动——“全球青年创新节”,连接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与青年创业三大要素,汇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校代表队展示创意创新创业项目。2015年7月,北京大学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正式成立,目前有50多个国家100多个大学生社团加入。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面向全球高校的大学生,得到全世界各国大学生的响应,目前有五大洲50多个国家100多个大学生社团加入,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们,他们表示希望与中国青年交流,开展合作。促使各国青年创新领袖通过资源共享,发现更多市场机会,通过碰撞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联盟更看重创新思维,打造一个国际化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联盟也会邀请世界顶级科学家和各国创业大学生交流,促进创业创新学生互访和游学。

(二)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1、打造全方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使之成为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面向全校学生进一步开放国家级、市级、校级科研基地和各类实验室,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牵引,鼓励学生组建跨国别、跨文化、跨专业、跨年级的创新实践和创业训练团队。制订和推广暑期国内外短期科研专项计划,进一步强化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强化实践环节要求,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强化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充分利用北大教育资源、研究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各种资源建设北大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一批校外实践教育、创业示范、文化创意和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性创业,通过学生虚拟经营企业,熟悉创业流程,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计划”,全面推进创业服务公益孵化基地和北大科技园创业孵化器建设,调动社会资源、面向社会服务,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开放公益的创业教育与扶持平台,形成北大创新创业孵化生态链,建立了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扶持优秀学生和校友企业成长壮大。北京大学全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2016年10月9日在京成立,中心位于北京大学校内,占地近5000平方米,内部功能包括新青年创客空间、创业大讲堂、创业咖啡、创新创意设计展示中心等。该中心作为北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其落成既是北大服务创新创业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更是探索全方位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育学生创新精神、优化校园创业氛围的有益尝试。

六、实施开放合作战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探索国际联合培养

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多样化、国际化的联合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际优质教学资源,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学生接触国际研究前沿,鼓励学生开展高水平的国际合作研究与创新。以“世界课堂”等国际化课程为基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创业系列课程。

(二)组织国际创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借助北大国际化战略发展优势,以“国际大学生iCAN创新创业大赛”、“未来领袖国际文化创意大赛”、“创启未来国际青年创业大赛”等发源于北大并已产生一定国内外影响力的国际竞赛为基础,进一步支持学生组织和参与各类国际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发起并推动全球青年创新创业联盟的建立,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经历,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完善国际交流体系

完善学生国际交流方面的制度建设,理顺经费管理、资源对接、安全保障等配套机制。丰富学生国际交流的形式内容,完善学生国际交流的长短期结合模式,建立和完善具有北大特色的、全面覆盖课堂教学、科研训练、创意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等各个教学育人环节的国际交流体系。

 

七、经验借鉴

(一)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时,兼容并包,不拘一格培养创新人才 在对待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价上,不单纯地以是否创办企业来衡量,不拿融资或者上市的公司数字来评价。不仅成功的创业者受到推崇,而且创业者们也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失败经历,以及从这些经历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在引进创业教育的资源时兼容并包,力求丰富参与者的构成,充分发挥投资家、创业前辈、科学家、教授、校友和在校生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加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建设

通过通识选修课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齐全优势,美育与科学教育并重,推动创意创新文化建设,提高学生创意创新素质,将通识教育理念深入到学生认知与价值层面。

(三)发挥创新实践平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

北京大学利用多年积累打造的全方位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训练、创新性实验、学科竞赛和创意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激发同学们投身到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中。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