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创新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

2016-01-07

作者:刘迪

1、在《曾经的辉煌》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和迈克尔·曼德尔鲍姆论及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展望未来,我们都确信,世界将被逐渐分为高想象力水平的国家以及低想象力水平的国家。”对于未来而言,创新为何如此重要?

 

托尼·瓦格纳:今天,我们所生活的时空已不再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演变为日用品,在其不断发展、更新的过程中,只需借助任何连接到互联网的机器终端,人们可以免费获得任何所需信息。因此,比身边的人多具某方面知识已经不再构成竞争优势。常规的白领和蓝领工作,更多地可以由机器人替代。所以,在新的创新经济社会里,个人唯一的核心竞争力、人类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价值,体现为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创新”的能力。

 

2、在《哈佛商业评论》杂志近期的一篇题为《创新者的基因》的文章中,作者们提出:创新不是一种遗传倾向,而是一种积极的努力。您认为,创新从哪里来?

 

托尼·瓦格纳:事实上,对于创新而言,基因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术语。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创新者的并不主要是其天生具备的东西——虽然有些人天赋异禀,后天所学才是更为重要的。创新有先天因素的影响,但也有后天的培养——我们周围环境的鼓励和教导。

 

成功创新者不可缺少的素质包括:好奇心,善于提出好的问题,以及渴望获得更深入的理解的一种习惯;协作,始于倾听和学习那些与自己的观点和专业知识上存在很大差异的人;关联性或整体性思考;行动和实验的偏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这里所列出的技能和思维习惯是可以被培养、传授和指导的!我们中的许多人往往会认为有些人天生具有创新性和主动性,而其他人则并不具备。但是,学术界的专家基本可以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如果给予合适的环境和机会,大多数人都可以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

 

3、创新的种子是“内生”而来?还是他人所播下的?

 

托尼·瓦格纳: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需要一个推崇想象力、崇尚合作和交流的社会文化,因为想象力、合作、交流这些特质与技能,对于创新的培养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切都是从“玩耍”开始。

 

就人类的本性而言,都有“玩耍”的欲求。无论是童年时期探索世界,还是作为成年人,作为一个科学家或者数学家,寻找新的可能性、新的思路,这些是人类的最高形式的表达,全部都是从“玩耍”的初心开始。从玩耍开始,带着好奇心,勇于提问,积极展开人类的对话,这就是文化上最重要的。

 

奇思妙想就是一种成人的玩耍。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会为他们“曾将警车放在15层楼高的圆顶上”的恶作剧感到自豪。玩耍对成年人的学习和孩子的学习一样重要。因为,它一方面是激情和觉悟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内在动机。事实上,内在动机和创造型思考比单纯的技术知识更为重要。

 

肯·罗宾逊(KenRobinson)近期的著作《元素》中描述了很多抑制好奇心和创造力发展的现象。他经常说我们的创造力被教育搞没了。研究创造力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斯登伯格(RobertSternberg)对此也十分赞同,曾说:“创造力是一种习惯。问题是,学校有时也把它当做一个坏习惯。和任何习惯一样,创新既可以被鼓励也可以被抑制。”

 

教育机构,特别是在高中和大学的层面上,其本质是比较保守的。这个现象背后总是有着一些重要而站得住脚的理由。毕竟教育体制一开始就是要承担一个非常“保守性”的任务,那就是,保存我们的知识“资本”,并把它传给下一代。与此同时,这样的知识也可以带来极大的个人满足。况且,知识对于创新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完成了相关基本信息积累之后才能判断出有什么东西需要改进或者变革。

 

这种传统的学习方法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方法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学往往只是一个通过死记硬背来转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则很少有机会提问,或者自己发现一些东西,而这个缺失的环节确是创新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往往会受到一些侵蚀——孩子们因为上学反而失去了好奇心和创造力。

 

不论是在中国,还是任何一个国家,这些我们用来筛选人才的考试全都无法考核创造力、创新能力、冒险、试错的能力,这些能力往往是创新最为需要的。遗憾的是,非但无法通过考试评价个人的创新能力,反而恰恰是为这些考试做准备的过程抹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等特质,因此,应试教育无法为创新经济服务。这并非只发生的中国,它存在于任何一个过度依赖应试的国度。

 

我个人的建议是,首先要打破应试教育系统的魔咒。探讨各种教育模式的优势与成果,鼓励合作、鼓励创新、鼓励试错,这对于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社会的未来都至关重要。这个世界上,想不经历失败而径直走向成功是基本不可能的。应试教育的死穴恰恰在于它没有给孩子们留下“犯错”的空间。试错,才是人类不断学习的前提。

 

4、教育如何才能引导创新?

 

托尼·瓦格纳:课堂上,孩子们所学的学术内容应该是基于情境的,而不是孤立的——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一个工具,而知识本身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目标。期末考试不应只是看学生们背诵了多少课本知识,而是看学生能否很好地利用学术内容来解决他们所面对的问题。团队协作和运用多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应是教学在学生身上重点开发的项目。将奖励个人成就与成功,向强调团队合作倾斜;将传授和测试非常具体的专业知识,向以问题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的方法倾斜;将严重依赖成绩和GPA等外在激励,向崇尚探索、授权、玩耍(或称为“奇思妙想”)所激发的内在动机倾斜。因为,团队合作、跨学科解决问题、内在动机、给予行动者冒险所需的自信,这些也是一个创新型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常识,能够让学生为创新型公司的工作做好准备的课堂,一定会创造一种最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文化。

 

我曾经和哈佛大学技术与创业中心老师保罗·波提诺聊起这个话题,保罗认为创新恰恰也是大学教育所面对的挑战。今天,显性信息的价值正在快速地趋近于零。真正创造价值的事是人们根据所知能够做些什么。事实上,真正的学习只发生在实践之中,发生在人类探索宇宙的过程中,发生在人们寻找答案的道路上。

 

如今,大多数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之高,都要求我们提供与以往不同的教育。通常,学生受到的训练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高度专业化使之难免越走越“窄”,但是当他们试着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需要更广阔的思考。我问谷歌公司人才部主管朱迪·吉尔伯特,大学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才能让他们适应创新公司的工作,她告诉我:“我们需要消除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要想应对现实中的问题,需要采用更加跨学科的学习方法,此外学生也需要有一些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过程中“授权”就显得尤为重要。“授权”意味着学生们可以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从来没有见过的难题上,而且也可以实践一些从未用过的技能。一个老师授权给他的学生时,他在做两件事情:其一,通过让学生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来教他们技能;其二,建立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

 

参考资料:

1、刘迪.哈佛教授:创新是一种可以培养的习惯.http://www.whb.cn/xueren/41581.htm,2015-10-13/2016-01-01.

【本文节选自《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月度简报02期》】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