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

2016-12-14

近半个世纪以来,创业教育在德国各高校中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从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创业,为推动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做出贡献。本文介绍德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的发展过程,从中学习和借鉴创新能力培养和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以有助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德国高校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构建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的基础框架

首先,成立以大学为依托结合中小企业发展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开展创业和创新方面的研究。

其次,1978年成立创业文献数据库(ELIDA)。该数据库已发展为拥有超过22000种资料,出版以创业专题为主的系列读物。

再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制度。首先在商贸和手工业培训为主的非全日制学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然后在全日制大学正式开创业教育课。据统计2002年创业教授席位在德国高校增加到39位,创业研究的领域逐渐从工商管理专业扩展到其他专业,形成了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基础,结合各高校特色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如波茨坦大学偏重艺术设计的创新培训课程,柏林洪堡大学的高新技术创业理念培训,科特布斯大学的专业创新课程等。

 

强大的社会创新力量与高校相结合

首先,德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的大力支持。许多大型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拜耳等公司定期举行创意大赛,项目众多。从公司研究课题到社会公益创业等项目吸引许多高校的大学生参加,有利于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创新的动态和前沿技术的发展状况。

其次,从资金上对大学生的创业和高校创业教育给予支持。从1999~2001年,德国政府投入了4200万马克支持高校创业教育。同时各大高校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创业基金,创办创新公司。根据经济业发展合作组织的调查,为了促进洪堡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把高新技术和知识一站式转化到市场,柏林洪堡大学于2005年自筹资金成立创业服务公司,到2008年收益已经达到450万欧元。其合作伙伴包括:柏林Adlershof科技园、Juelich研究中心、柏林公共发展银行、技术培训中心、伯克利的TTB西门子等。

莱比锡大学自2006年成立创业中心,年平均投资50万欧元,另为生物技术和制药每年追加26万欧元的创业活动基金。到2011莱比锡大学年已成立250个公司,近3000名大学生和员工参加了此次项目。投资方为欧洲社会基金、联邦经济和技术部、萨克森州立经济、技术和交通部、萨克森州科学和文化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使高校的创业教育得到发展,也为企业带来新的创新研发思想,有利于促进产一学一研的良性循环。

 

创业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践

首先,德国的创业教育针对性强。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知识基础选择不同的学校,如职业培训中专学校,职业高等学校或综合性大学。职业培训学校和职业高等学校注重培养一技之长,更多进行生存性创业教育,而在综合性大学创业教育更注重结合所学专业进行的创新理念和商业模式运作,对创业精英和高质量的创业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柏林工大的大学校园孵化器便是促进这种知识转化的一个很好的实证。一些大学生毕业生富有创意的高科技设计或作品,或者市场定位准确的商业运作模式,都可以得到进驻孵化器的机会。进驻的创业团队从商业计划书策划到创办企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如商业运作或技术支持等问题,都可以得到大学校园孵化器导师的指导和支持。这样有针对性扶持成立的公司技术含量比较高,创新性强,走出孵化器时,有些创办的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有些通过并购或重组转化到大公司,还有一些把知识产权出售给有意愿的公司。

其次,德国教授非常重视创业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对创业教育的目的及创业教育应担负的社会责任有深刻的理解。以柏林自由大学为例,Faltin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面向学校和社会定期开办创业培训和年度创业峰会。他从自己创业经历中分析影响创业的因素,剖析在创业过程中各种创新理念形成的原因和模式,认为创业教育要强调创新思想的产生,充分挖掘创业者的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理念并运用到商业模式中。这种强调创新理念,并培养人们在实践中发掘创业机会和创新思想的教学方式,深受大学生和社会创业人士的欢迎和肯定。

 

注重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建设

宏观的创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在优化经济创业环境后,初创企业享有平等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信息透明,银行低息或免息等;在政治环境方面私有财产权和专利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在创业文化氛围方面也有很多尝试和努力,例如强调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培养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冒险精神;表彰长期致力于创业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并产生积极社会影响的学术精英,柏林自由大学的Faltin教授曾获得德国总统表彰。

另外银行和大型公司积极成立投资基金,支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最终成为人类创造文明史上的核心价值之一。”这也是大学创业教育对人类文明发展应完成的使命之一。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种类型,在注重构建宏观社会创业环境的同时,德国的校园创业环境也得到优化和保护,从而对创业教育和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整体引导、塑造和培养的作用。

创业孵化器定期组织创业知识讲座和创业培训,随时对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进行技术和法律等多方位咨询,大学生在创业阶段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如入驻柏林工业孵化器的大学生每月有2600欧元的生活费(是柏林地区最低生活保障金的3倍多),这对创业和微小企业的发展起到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德国创业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构建和完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

首先,加强对微小创新企业的研究,对开展创业教育十分必要。因为微小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正是创业教育应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如果缺少对微小企业的研究,创业教育便会缺乏针对性和实战要求,使创业教育陷入盲目性。

其次,通过在大学建立创业教育教授席位制度,保证创业教育研究和教学质量。因为人的创造性是不能像具体技能和技巧那样教授和传授的,要鼓励和选派教师从事创业及创业实践体验;加强与有实力公司的横向联系。

再次,德国不仅在创业教育领域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学的教授席位制度,通过成立创业研究论坛促进创业研究,还以此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与专业课程相适应的大学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促进了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我国目前在这些方面的工作还比较薄弱,需要不断完善创业环境,促进国家政策和机制建设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架构和衔接,为创业教育的发展开出一片沃土。

最后,政府应鼓励和支持高校采取开放和包容的姿态,加强各学科间的融合,推动创业教育研究的发展。高校不仅要研究生存创业的教育,更重要的是研究机会创业的质量和持续发展问题,包括关注中小企业发展和公益创业等课题的研究,逐步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基础框架。

 

培养创业文化环境

国家和经济发生深远变革是因为创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和领导方式。创业社会文化环境有助于提升创业机会开发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整个社会的创业意识;二、创业示范作用;三、特殊的文化理念。一些学者认为一方面创业活动发达的地区,由于创业者受到共同创业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更多的人勇于参加创业实践,从而促进创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创业的社会赞许性有助于有创业理念和价值观的人成就自己的创业。我国的温州模式就是成功的范例,由于受到永嘉文化思想的影响,温州人利用其独特的社会资源和各方面的优势,成功发展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地区私有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加强创业文化的培养?

首先,建立一个能够融合经济、艺术和社会活动为一体的创新企业家精神文化,不仅需要强调创新改革,还需要全体社会力量长期的培养和发展。这包括社会对创业文化价值观的赞许,对创业失败的接受和创业信息的共享。

其次,政府需大力扶持建立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资源共享和机会平等,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协调性、规范性,以推动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再次,高校要营造一个由社会组织、高校与社会企业跨界合作的创业教育模式。例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定期组织开展各种专业竞赛、科研活动、创业设计竞赛活动,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对参赛作品进行跟踪辅导,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营造创业教育浓厚氛围。

 

注重实践,加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高校创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培养大批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即培养大学生通过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性思维不仅能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能够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高校创业教育不能等同于以创业开公司为目的创业培训。接受创业教育不是无奈之举,而是为人生开创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准备;创业成功可以带动就业率,但创业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仅仅提高就业率而设立。对创业内涵的理解是个导向问题。对创业理念和内涵理解不够,会直接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和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高校的创业教师对于“什么是创业”、“为何要进行创业教育”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问题应有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创业教育应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着力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业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

第一,借鉴德国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把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根据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有针对性地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建立融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的教学体系。

第二,重视创业教育与高校的专业特点相结合,突出高校的创业特色。虽然我国不乏知名高校为此做出不懈努力,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特色和模式,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中心、上海复旦大学的创业中心等。但与国外高校相比,我国高校应普遍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加强技术创新,注重理念创新和商业运作模式的融合。

第三,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各院系特点开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创业选修课,增设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思维培养》、《创业学》等课程。根据不同层次的受众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从普及到筛选,再到重点扶持,把生存创业和机会创业教育区分开来,对于有创业冲动和潜质的学生进行精英式培养,满足创业启蒙和创业实践的不同需求,为学生今后的人生规划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第四,努力培养有高新技术和商业运营模式的创意,促其成功。由于我国创业教育的教授席位还有待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多渠道集结高素质创业教育师资力量。选聘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投资专家、管理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介绍各种类型的创业经验与教训。邀请社会力量加入到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参与项目的选题和合作,选拔出部分应用性强的成果,通过改进、提高、推广并最终走向产业化,推动产、学、研相结合,也有利于造就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

第五,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加强对创新能力、内趋力、冒险精神和超前行动力等心理特质的培养,鼓励具有创业素质的大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面对缺乏创业教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匮乏,大学生参与度和成功创业率低等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长期改进,完善的过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借鉴德国的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改进存在的问题,加强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促进社会创新力量和高校间合作,逐渐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之路。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32期

作者:杨秋宁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