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业大赛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形式。本文比较了美国大学最著名的15个创业大赛,阐明了美国顶级创业大赛与研究型大学的联系,并概括了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不同模式和主要特征,据此分析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意义与创业大赛的宗旨,总结了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成功运行所需的保障机制,提出了完善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业大赛,创业教育,创业文化,美国研究型大学
创业大赛是创业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实现创业创意、建立大学外部联系、落实运营资金的平台,而且创业大赛寓教育于实践,发展并传播着现代创业教育理念。但从现实操作的角度看,成功的创业大赛还须依赖合理的竞赛程序与完善的保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包括全球大学创业大赛标杆MIT$100K创业大赛和MootCorp全球竞赛在内的美国15个顶级大学创业大赛的经验,较为系统地归纳了创业大赛顺利实现创业教育所需具备的条件与机制,更为深刻地理解了创业大赛的目标和作用,力图丰富和完善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创业大赛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顶级创业大赛
美国创业大赛兴起于美国创业教育迅速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根据考夫曼基金会官方统计,自1983年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首次创办大学生创业大赛开始,到2006年,美国大学和学院共有353个创业竞赛,而基于该基金会的追踪,目前又已经翻了一倍。这些创业竞赛催生了诸多优秀企业,如诞生于斯坦福创业大赛的雅虎公司。而美国大学的创业竞赛以其完善的竞赛流程、成熟的支持体系和广泛的赞助网络成就了其全球创业竞赛楷模的地位。澳大利亚将MIT$100K创业大赛和MootCorp全球竞赛推崇为商业计划竞赛的“基准”。由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国家创新意识战略“提拔青年创业家”计划所赞助的所有创业竞赛都是以二者为模板的。《福布斯》列举了包括MIT$100K和MootCorp在内的15个美国顶级创业大赛(参见表1)。
这15个创业大赛都以商业计划竞赛为基本运行模式,都与一所研究型大学相关,因此创业大赛的目标和设计都体现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特征。但因各校文化传统、创业大赛发展历史以及创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差异,这15个创业竞赛又形成了不同模式。对不同模式的归类和比较可以细致地展示这15个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不同定位、特征和组织结构。
二、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不同模式
1.按照竞赛目标定位,可分为选拔模式和培养模式
虽然多数创业大赛都宣称将通过创业大赛这一平台来实现杰出创意选拔和创业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但不同创业竞赛只能侧重二者其一,从而形成了选拔模式和培养模式的区分。
选拔模式的侧重点是创业企业的孵化。选拔模式聚集全国,乃至全世界志在创业的大学生,以集中竞赛的方式挑选有价值的创意与团队,并充分发挥学校科技园和技术转移部门的功能,为优胜团队注入丰厚的资金、适切的咨询建议和广泛的宣传,提供将潜在创意转换为商业实体的创业环境和平台。号称拥有最高奖金、最大评审团和最有力执行团队的莱斯大学商业计划竞赛就属于这一类型,它明确表示,“这个三天的竞赛旨在模拟创业者募资的真实过程。参赛者将面对170多个成熟的风险投资家和成功创业者,他们作为评委以风险投资者的眼光选择最有潜力的商业计划。”
而培养模式定位于创业教育的媒介构造,以竞赛为手段,以学生商业实战学习经历的体验、人际网络的扩展和创业精神、创业技能的习得为目标。培养模式的代表案例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计划竞赛。自1997年开始的哈佛大学商业计划竞赛旨在“为学生提供完整的学习经历”。“虽然参赛的商业计划要求反映真实的市场机会,但获胜者并没有义务落实商业计划。最为重要的是参与者在团队合作、老师指导和向评委展示计划的过程中了解创业过程。”竞赛的主要目的有三个,即“以创造、评估商业计划的过程来教育学生;为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寻找、把握创业机会做好准备;聚拢哈佛以及它服务的社区拥有的独特资源。”可见,哈佛商业计划竞赛的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和启发,重在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养,创业竞赛是创业教育的方式之一,它构成学生独特的学习经历。
2.按照运行时间和程序设计,可分为短期模式和长期模式
竞赛的运行时间和程序设计由竞赛目标决定。短期模式赛程短,面向全球,高效、紧凑地完成选拔与交流,一般与选拔模式相联系。如被称为“全球商业计划竞赛世界杯”的MootCorp大赛赛程仅持续三天。只有获得了全球其他大学商业计划竞赛奖项的团队才可获得该竞赛的入场券。因此,MootCorp更像是大学创业者的论坛,是高手过招的年度总结与切磋。短暂的赛事不能实现细水长流的精细化培养,但可以借助全球优秀创意的碰撞与人才汇聚来实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长期模式则往往与培养模式相适应,比赛时间长且参赛团队中至少要包含一名本校学生,旨在以设计合理的大赛程序和庞大丰富的导师指导网络充分利用学校所拥有的丰富创业资源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打造校园的创业文化。典型案例是美国第一商业计划竞赛MIT$100K创业大赛。该创业大赛分为电梯演讲竞赛、执行纲要竞赛和商业计划竞赛三个单元,历时一年。电梯演讲竞赛向公众开放,而执行纲要竞赛和商业计划竞赛参赛团队中至少应包含一名MIT学生。各个单元都设置针对性的研讨会和训练营,邀请创业专家或前竞赛获胜团队传授创业技能与创业经验。在商业计划竞赛单元更安排一对一的导师,帮助学生完善商业计划,培养创业所需技能。长期模式需要校方投入相当数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并拥有广泛的创业教育外部联系和活跃的创业教育内部文化,所以长期模式的创业大赛往往在美国乃至世界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才有,如创业传统由来已久、创业文化深厚、校友资源丰富、创业网络广泛的麻省理工学院。总之,只有在夯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保障下,长期模式才能顺利运行。
3.按照指向学生的覆盖范围,可分为聚焦模式和磁石模式
梅伟惠阐述了创业教育的三种典型模式,即聚焦模式、磁石模式和辐射模式。聚焦模式指创业教育活动的管理和实施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组织,参与和受惠的学生也限定在商学院和管理学院。而磁石模式指虽然创业教育活动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组织,但创业教育项目面向全校学生,旨在培养不同专业背景的创业者。而辐射模式则是更为分散的运作模式,不仅创业项目向不同专业学生开放,组织和管理也分散在不同学院,学校只负责校级层面协调,具体事务由学院自行设计和实施。
这15个创业大赛都由商学院或商学院下设中心管理,但按照受惠学生的范围,可分为聚焦模式和磁石模式。
聚焦模式创业大赛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创业教育的实践课堂,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学生,尤其是MBA学生的创业演练场与实验室。该模式的代表是纽约大学斯特恩创业大赛和社会创业大赛。纽约大学斯特恩创业大赛已经开展到了第12届,而社会创业大赛也已进行到了第8届。这两项竞赛都要求参赛队伍中必须包含一名斯特恩商学院学生或校友。芝加哥大学创业挑战赛也明确提出参赛队伍中须包含一名布斯商学院学生。连号称商业计划竞赛“世界杯”的MootCorp大赛,在更名为投资实验室创业大赛时,也将自己的使命定位为“MBA的全球投资论坛”。聚焦模式以商学院专业创业教育为焦点,所以一般要求团队中包含一名商学院学生,虽然聚焦模式创业竞赛也鼓励多专业合作,但其目标是培养商学院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跨专业交流能力。
磁石模式创业大赛的组织和管理依托于商学院下属创业中心或学生社团,但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共同组建团队,形成不同经验的跨专业互动,尤其强调技术优势与管理经验的结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业计划竞赛、达特茅斯创业网络商业计划竞赛、MIT$100K创业大赛都是磁石模式的代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业计划竞赛面向全校学生,提供将伯克利最优秀的研究与科技创意转化为商业成果的平台,每年都有参赛者递交基于最新科技成果的商业计划。2009年有200多个参赛者提交了诸如纳米计划、生物计划、计算机服务和软件工程以及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商业计划。如果说聚焦模式是立足于商学院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和精英模式,那么磁石模式则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创业学生的启蒙和大众模式。因磁石模式开放性强,受众广泛,在鼓励跨专业经验的同时,关注科研优势与创业技能的结合,因此可发挥研究型大学研究资源和创业网络的双重优势。
创业大赛的模式划分并非泾渭分明。但通过对不同模式的归类和比较,可以明确某创业大赛的目标和实现路径,并可据此分析二者的关联程度。至于模式的选择,除了大赛的目标和定位外,举办学校的综合实力、创业文化历史以及创业教育体系完善程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选择的模式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有适合具体情况和条件的最优方案。
三、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主要特征
虽然从不同维度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可以归为不同模式,但这些创业大赛又都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它们构成了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美国模式,成就了全球创业大赛的标杆。
1.从组织中心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依托于商学院,充分发挥了顶尖商学院的专业优势
美国创业大赛的运作或者由商学院负责创业教育和创业创新活动的下设专门中心管理,或者由MBA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团来组织。如纽约斯特恩创业大赛和社会创业大赛由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伯克利创业研究中心组织和管理,该中心致力于创业文化的开发与培养、新公司创立以及商学院课程创新与创业研究。面向全球的McGinnis创业大赛由卡内基梅隆大学商学院下设的唐纳德·琼斯创业中心组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商业计划竞赛则由哈斯商学院MBA学生组织,并有竞赛前组织者的支持。MIT$100K创业大赛的组织结构也与伯克利相似,由MBA学生构成执行中心,由前竞赛组织者组成董事会来进行决策并管理竞赛运行,另外还有校内创业教育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对大赛管理进行监督并提供建议。
不管是将大赛当作商学院创业教育的实践课堂,还是选拔优秀公司创意的舞台,或是面向全校、甚至全球的创业文化养成渠道,以商学院为中心的组织模式都能够充分发挥商学院的专业资源优势及其庞大而密切的外界联系网络,高效而规范地执行创业大赛,实现创业大赛教育和选拔的目标。
2.从知识结构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通过研讨会、训练营和导师制等多种形式,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结合
对澳大利亚创业大赛参与者的调查表明,导师和人脉构建是学生参与和评价创业竞赛的重点。美国创业大赛也主要用导师指导以及社区人际网络构建来吸引学生参加商业计划竞赛。研讨会、训练营和导师制构成了创业大赛的知识结构。竞赛中知识结构与实践过程的结合将实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统一。
各种模式的创业大赛都将知识结构作为程序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以短期模式看,仅举行三天的MootCorp创业大赛也会安排一天时间进行“反馈单元”的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与创业专家充分交流,并获得商业计划的反馈。长期模式创业大赛更是会精心设计大赛中的知识结构。例如,沃顿商业计划竞赛分为咨询、竞争、半决赛和决赛四个阶段。咨询阶段选手递交1200字的创意描述,获得评委的反馈;竞争阶段可申请建立导师联系;半决赛阶段和决赛阶段则是选手与导师、评委充分互动的成果展现。此外,沃顿商业计划竞赛还专门设有法律、财务讲座,邀请法律咨询公司或沃顿商学院教授开展研讨会和训练营。2002年~2003年年度第一名获奖者称:“沃顿商业计划竞赛每个阶段的反馈都非常细致、深刻、有建设性,这使得我们从商业角度而不是纯学术角度不断完善计划并思考商业运作。”
通过邀请创业企业家和创业教育研究专家开展的研讨会、训练营,以及一对一导师的指导和帮助等形式,美国创业竞赛实现了知识基础与实际运用的结合,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统一。
3.从支持体系看,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通过丰富的赞助形式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优质创业资源,同时以创业竞赛为平台,延伸了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形成了互动互利的创业文化
创业大赛成功地实现创业教育功能离不开创业社区网络的构建以及创业文化环境的养成。
美国创业大赛的奖励体系已告别了纯金时代,形成了满足企业在创立过程中所需不同资源与服务的完整系统,除现金奖励之外,还提供非现金服务与其他资源如办公场所,帮助参赛者与校外优质创业服务资源(如著名法律顾问公司和咨询公司等)建立长期联系,从而扩展了参赛者的社区网络。校外创业资源的广泛介入是创业竞赛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纽约斯特恩创业大赛和社会创业大赛不仅设有共计75,000美元(营利类)和100,000美元(社会创业类)现金奖励,优胜者还可获得Breslow&Walker和DuaneMorris公司的法律咨询服务、JayFreeberg公司的金融服务以及ManticaVentures的营销服务。而MootCorp全球竞赛的第一名可获得两万五千美元现金、奥斯汀技术孵化项目所提供的办公场所和各种服务以及McCombs商学院教师的咨询与顾问服务。
而在传统创业竞赛之外,这15个大学创业竞赛几乎都包含社会创业项目或开设了和传统创业竞赛平行的社会创业竞赛。如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创业大赛和社会创业大赛,塔夫斯10万美金商业计划竞赛的“经典竞赛”和“社会创业竞赛”等。这些单元通过纳入关注社会问题解决的社会创业计划,以创业竞赛为平台,发挥研究型大学高端人才与一流研究资源的优势,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切实办法,并通过新建企业实现了构想与创意向市场实体的转化,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深化了大学与社会的联系。
四、借鉴与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发展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高等学校就业创业教育。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了我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被视为我国创业大赛的开端。目前这一由清华大学学生创业协会承办的创业计划大赛累计已有500余支团队数千名学生参与,先后诞生了视美乐等数十家创业公司。此外,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也于2009年开办了“聚劲杯”创业大赛,共109支队伍参赛,历时3个月,最终其中6支队伍分享了8万元的奖金,3支队伍获得10万~20万创业基金,10个创业团队得以入驻复旦科技园。虽然国内的创业大赛在创业企业的孵化及创业教育平台的打造上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如清华大学创业大赛已经具有与国外顶尖创业大赛相媲美的竞赛流程,并在世界社会创业兴盛的背景下成功开展了两届公益创业实践赛,但相比美国研究型大学顶级创业大赛还有很大的差距。(如MIT$100K创业大赛共产生了130多家企业、150亿美元市值和2500多个工作岗位。)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竞赛虽然在定位、时间以及范围上表现出不同的模式与特征,但都具有组织管理集中、知识结构完备和支持体系广泛的共同特点。因此,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竞赛的实践可为我国大学,尤其是一流研究型大学建立和完善创业大赛和创业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1.明确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意义和创业大赛的宗旨
美国学者将创业定义为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将创意付诸实施的一种精神与能力。创业是能力与精神的概括,不仅体现在对机会的把握,也体现在价值创造(既包括经济价值也包括社会价值),另外,创业也体现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
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竞赛的实践支持了以上论断,创业教育已经突破了就业指导范畴,创业意识开发、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创业行为方式的养成不再仅仅是商学院课程的目标,也不仅仅是缓解就业压力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的前导性教育。创业与其说是职业发展选择,不如说是不可替代的学习经历,创业精神和创业行为方式是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创业大赛为这一必备技能的养成和学习经历的获得提供了平台。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竞赛面向全校乃至全球学生,鼓励跨专业团队合作,注重完善知识结构和健全反馈机制,以此扩大创业教育的辐射面,建立起了活跃的创业文化环境。
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未来社会的必备技能,而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又具有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因此将创业与创新相结合,发挥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优势是研究型大举办学创业大赛的宗旨。世界顶级高校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在创业大赛中强调研究成果与创业计划的结合,注重培养既具有厚实的研究基础和创新能力,又具有敏锐创业眼光和踏实创业能力的拔尖人才。
2.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专业的管理团队、科学的竞赛设计和稳定的支持体系
专业的管理团队是建立顶级创业大赛保障体制的首要条件。从概念到设计再到落实,每一个跳跃都需要专业资源的注入。美国研究型大学依托于商学院的管理运作模式保证了创业竞赛宗旨的妥善落实。一流商学院以其专业的决策体系、开放的外部联系形成了有力的组织核心,从而扩展了竞赛的辐射范围与影响力。
创业大赛是习得创业技能的实践平台,但若离开了创业教育的启蒙和理论支撑,创业大赛也就失去了实践意义,因此竞赛设计不仅要关注选拔的公正,更要关注知识结构的完善,做好研讨会、训练营和导师制的保障工作。
另外,建立互动互利的支持体系是创业竞赛顺利运行的稳固支撑。如果没有通过赞助、评委和导师等形式吸引外界力量介入而形成的支持网络,美国研究型大学创业竞赛所引以为傲的丰厚而周到的奖励包、广泛而专业的评审团和细致完善的指导体系都将是一纸空文。外部网络的构建不仅表现在吸引外部优质资源,也应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出击,如通过社会创业竞赛建立积极、开放、有力的社会形象。
总之,创业大赛是环环相扣的教育与选拔系统,其成功运行离不开内外部稳定的保障机制。
3.树立研究型大学创业大赛自身特色的同时,加强各大学创业竞赛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形成大学间的互动合作网络
美国各大学的创业竞赛都具有适度开放性,在保证本校学生参与的前提下欢迎其他大学学生参与。因此美国大学生不仅能借由创业竞赛聚集创业所需的资金和服务,获得广泛的媒体关注,同时也能扩展创业网络,扩大校际交流。
MIT学生卢奇诺和他的团队凭借SemprusBioSciences计划摘取了MIT$100K创业大赛3万美金大奖,继而又赢得了其他大学的商业计划竞赛,总共获得了75,000美元的现金和很多大投资家的赏识,这帮助他们在2007年从私人投资者募资200万美金,2008年12月又从风险投资公司募得800万美金。美国各大学的创业竞赛是渴望创业但缺乏资金的大学生迅速获得大规模融资的渠道之一。
各大学创业竞赛间的开放与包容构建了大学创业资源间的共享平台,可为大学生提供大范围融资和交流的便利渠道。同时创业竞赛作为校际交流的媒介,也塑造了大学的品牌形象,扩大了大学的影响力。
作者:金津、赵文华
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