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吾辈心之不悔,聚焦创业能力,打造优质课程与教材——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王辉 副教授

2021-08-19

双创学者-成果展

 

王辉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副教授

 

个人简介

    王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200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创新与创业管理,主持参与各类研究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部,出版教材1本,发表论文30余篇,多年来一直从事创新创业的相关教学与研究。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建立于1960年,是原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直属高校,1994年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6年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软科2020年财经类大学排行中,学校位居全国财经类高校第10名。学校现设有创业学院,创业学院院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担任,下设“四个委员会”,即院务委员会、专家顾问指导委员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委员会;“三个中心”,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创新创业实践发展中心、创新创业孵化运营中心。创业学院的使命是整合全校资源来推进学生的双创教育。

 

核心贡献与创新点

    他开设了本校第一门《创业管理》的课程。这门课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在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形成课程特色。例如,在培养理念上,提出了双创教育的三个核心培养理念: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创业趋势;培养学生具有创业成长的战略思维;培养学生践行“知行合一”的成长理念。在培养目标上,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作为双创教育的核心目标。在培养模式上,提出了以“能力体系、教学形式、学创空间、双创主体”四位一体的模式。《创业管理》课程的教学获得了上海市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经过多年的建设,课程获得了一些相关教学成果奖。

他尝试和探索利用最新的模拟技术来开展创业实践教学,利用Simfirm和GC等国内外最新的模拟软件,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创业环境,让学生浸入式地体验创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并获得创业能力与素质的成长。

他在科研上也围绕创业相关的课题持续地进行探索和积累,完成多项省部级和横向课题,将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发表的同时,也将相关科研成果积极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与学生双创实践的指导之中。比如,对“创业能力”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案例研究与实证分析,来系统构建学生创业所需的能力体系,如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实践学习力、资源整合力等等。同时,研究不仅基于国际主流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还紧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探索具有中国本土情景的研究成果,如创业者关系网络对创业成长绩效的影响,并出版了相关著作《创业能力与关系网络:新创企业成长绩效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

此外,他也积极探索和开展多种产学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社会的双创资源来获得成长。比如,通过与外部的企业和创业园区建立合作,将优秀的企业家和创业者请进校园和课堂,与学生分享和指导;同时,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团队带到创业企业和创业园区,让学生与创业者一起工作学习。学生的实践成果不但获得了企业的认可,同时还获得上海市和教育部的相关认可和奖项。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创新与创业大赛项目,在多个比赛中获得佳绩。

 

教学:开设本校第一门《创业管理》课程

王辉本科专业是热能工程,毕业后曾在国有企业的技术管理岗位上工作了四年,之后跨专业考取了“企业管理”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并在研究生攻读期间到创业企业调研与实践。源于这份特殊的经历,他对创新创业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硕博士论文均选择了与“创新管理”相关的主题。
2004年,王辉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进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作。硕博期间的经历,让他有了探索和研究“创业现象”的动机和动力。当学校鼓励教师开设一些具有开拓意义的课程时,他于2006年自告奋勇地开设了本校第一门《创业管理》的课程。
冲动之后就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课程建设过程。由于他自己也从来没有学过这门课程,周边同事和朋友中也没有讲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可以咨询或借鉴。他便设法去校外取经。当年上海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非常少,只有个别高校开设了类似的MBA课程。取经学习后的最大感触是:这门课讲授并不像一些传统的本科生课程——严谨地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讲授和考核;MBA创业课程更像“师傅教徒弟”,授课教授需要用各种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将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学生进行了深入地分享。后来,他到美国和英国的高校访学时,发现国外高校教学模式也有类似个性化教学的特点,即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无论是教师的授课方式,还是学生学习和训练的角度,都是较为个性化的,并不是用统一的模板或标准去传授。
受这些经历的影响,在之后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中,他慢慢地产生一个认知:与传统的课程教学不同,创业教育的重点不是传授已验证了的理论或知识体系。那创业教育在教学生什么呢?经过多年的学习、实践和思考,他找到了一个较有广度和深度的概念:创业能力
自设立《创业管理》课程以来,王辉教授就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创业教育的有效模式,以及要解决的一些关键问题,例如:
首先,如何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创业趋势?创业不是替代就业的一种选择,创业更大的意义上是一种成长模式,本质上是要能更好地去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发现更好的成长机遇。
其次,如何解决学生创业成长中的“知与行”问题?传统高等教育在学生“知”的提升上具有优势,但创业成功仅有“知”远远不够,还要解决“行”的问题,即要解决“知行合一”的问题。
再次,创业能力体系的内涵是什么?基于以上问题思考,我们提出了“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良好的创业能力”的核心目标,所以,我们要进一步解决如何科学有效地构建与时俱进的创业能力体系。
最后,如何构建创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本质上就是要如何科学合理地调动和配置校内校外的各种教学资源,来更有效地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基于以上问题,王辉教授做了许多的探索,例如:
1.探索多维创业能力内容体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国,通过对国内外能力理论与创业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对创业案例的调研和总结,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逐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能力体系。并且,创业能力体系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其本身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其原因一方面是随着创业环境的变化,创业能力本身也在动态演化,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创业实践与理论的探索不断深入,我们对创业能力体系有了更科学更完整的认知。
2.探索多元教学形式整合模式
尝试的教学形式包括“创业课程、创业互动讲座、创业教学案例、创业仿真模拟、创业案例研究、创业企业调研、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创业大赛”等等形式。在这些教学形式的尝试中,我们的关注点不仅限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是持续关注其如何改变学生创业能力体系?改变哪些具体维度?这也带来我们考核方式的改变,即不再限于学生掌握或记忆了多少创业知识与理论,而是更关注学生能够解决哪些实践性的创业问题?
3.探索多元学创空间融合模式
学创空间融合的内在逻辑是全方位调动大学生所拥有的,以及可能接触到的各类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时间、知识、技能、人脉、资金、技术等等,来帮助大学生创业能力的重塑和提升。主要做了以下探索:(1)课内课外的融合。课内课外融合的目的是能更有效地提升学习效率,主要借鉴“翻转课堂”模式,将“老师讲与学生听”的模式,变成“学生问与师生互动”的模式,或者“学生课外做与课内讨论”的模式。(2)线上线下的融合。我们已经探索各种网络教学模式,包括课程视频、教学案例视频、网络讨论、在线仿真模拟等等形式;(3)校内校外的融合。主要借助校外的各种创业教育资源为我所用,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更好地去接触和开发校外的双创教育资源,在更广阔更真实的现实商业世界中去学习和成长。(4)国内国外的融合。主要体现在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两个层面上。教师层面主要是到国外高校访问和进修,学习国外高校的经验与方法;学生层面主要是邀请国外创业领域知名学者来授课或做讲座。
4.探索多元双创主体互动模式
双创教育主体会涉及到学生、教学人员、科研人员、企业界人士、投资界人士以及行业专家等等。双创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1)学教互促。主要指学生与教学人员的相互促进,尤其关注和实现学生对教学人员的促进。以创新创业项目指导为例,当学生选择的项目非常具有创新和挑战性时,就可以实现对教学人员的促进。(2)研教互促。主要指科研人员与教学人员的相互促进,如果个人身兼两职,则需要个人的科研与教学也要相互促进。(3)产学互促。主要指产业界人士与学校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各种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以及从产业界聘请创业导师来指导,都是我们目前实现产学互促的有效形式。(4)资创互促。主要指投资界人士与创业大学生之间的互动。随着各类高校创业基金的成立,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建立,投资界的资源开始与创业大学生及企业产生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课程使用教材

创业管理:战略成长视角[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本教材作为《创业管理》课程的教材用书,是在十多年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摸索和积累而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能够更好地适应经管类学生的需求。同时,本教材也是上海市教委精品课程《创业管理》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创业管理》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主线。

《创业管理:战略成长视角》在对相关教材进行充分调研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注重理论和知识的系统性,分“发展趋势篇、成长思维篇、实务能力篇”三篇,共十章,主要阐述分析创业经济的兴起、创业产业发展趋势、创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创业机会与愿景、创业商业模式、创业成长周期与管理、创业能力与团队修炼、创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强调内容的新颖性,讲求教学创新,并紧密结合我国本土的创业实践。本书在框架结构与知识内容做了一些创新尝试,对创业实践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经过多年建设,《创业管理》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例如,制作创业管理课程大部分内容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时间总计约超过600分钟;自编创业管理教学案例合计6个,编辑视频教学案例合计8个,大大丰富了课程的案例教学;购买创业模拟软件平台,加强学生的创业实践模拟,增强了学生了解和训练创业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同时也为创业学生的创业方案的撰写提供帮助。

从效果上来看,《创业课程》相关课程得到良好的反馈,学生对创业实践模拟的反馈良好,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能力;学生在创业课程和创业活动中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课程建设成为2020年9月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科技赋能,拥抱双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重要支撑材料. 同时,他也指导学生参加了各类创新与创业项目,大赛获奖多项,如“调研改革开放下园区“新零售”初创企业商业模式和发展“暑期社会实践,获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库”收录。

 

科研:聚焦“创业能力”,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创业能力”在很多文章和管理者的发言中,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但是,真正从严谨学术角度对“创业能力”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的成果并不多。为此,王辉教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围绕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行相关研究。

2011年,王辉教授开展了一项关于《大学创业能力内涵结构与探索》研究——基于11家新创企业的12位在校或毕业2年以内的创业大学生样本的案例研究和544份有效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主要由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实践学习力、资源整合力七个维度构成,并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独特性,在内涵上表现出差异性。

案例数据收集主要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al Event Interview, 简称BEI),对11家新创企业的12位在校或毕业2年以内的创业大学生进行访谈,在整理了访谈记录并对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后,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共有九个维度.其中有7个维度出现频次较高,分别是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实践学习力、资源整合力。由此提炼出了各维度的内涵(详见表1)。

    

 

 

根据这七个维度内涵,王辉教授团队进行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在对上海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710位大学生调查完成后,回收544份有效问卷数据分析显示:创业原动力和创业坚毅力这两种创业能力在大学生创业群体身上有显著表现,这是创业者能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创业动机与态度的深层次能力。此外,“机会把握力、关系胜任力、资源整合力、创新创造力和实践学习力” 在能力冰山模型中属于技能层次的能力,在大学生群体身上,这些创业能力的内涵与行为特征表现出初级性的特征,即部分创业大学生并不具备创业战略的思考,而只是停留在直觉和缺乏全面认识的阶段。

基于此,王辉教授认为:

大学生创业教育,首先应遵循大学生创业阶段的能力需求特征,做到有的放矢和因材施教。一方面,应追溯到大学之前的学习与生活经历,把握大学的良好时机,重视与强化大学生原动力和坚毅力等深层次创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聚焦大学生创业阶段所真正需要的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技能层次的创业能力。

其次, 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强调创业教育的实践导向性,让学生“干中学”在实践中获得和提升创业能力。如好的创业机会是大学生试错项目中逐渐发掘出来的,机会把握能力也是通过各种方法识别、评估和捕捉市场机会得来。

最后,应推动创业教育的社会开放性,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创业资源广泛地分布在社会中,高校要有意识地去拆除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无形之强,让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到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去锤炼,去整合创业资源。

 

 

感悟

双创教育是高校的发展趋势和使命

王辉教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这些年,正是中国双创教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十多年。

他说:最初为本科生新设《创业管理》这门课程时,创业教育还只是被学校少数人所关注的一种边缘性教育与行为。犹记得,曾有位遭遇创业挫折的学生向他诉苦,“由于学校和家庭施加的压力,感觉自己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已无法再把创业坚持下去”,学生不断地用不解的语气问他:“为什么社会对创业失败风险会如此的不接受?”

自2010年开始,教育部已开始颁布一系列重要的管理措施来推进高校的创业教育,并且要求高校必须为本科生开设相关的创业基础课程。大学生创业实践行为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鼓励,一些高校在各个层面的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下,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已完全可以放手大胆地去尝试。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之中,甚至成为一些高校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2015年以来,各地区各高校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各个高校越来越把创新创业教育当成未来发展和教育改革一种的趋势和使命。创业在校园也不再被视为另类行为,而成为大学生创新实践的一种新风尚。现在走进高校,各种创业大赛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已成为许多高校校园中一道最具活力的亮丽风景线。

多年的创业教育实践与思考,让我们逐渐清楚一点:双创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或教学任务,双创教育依靠的不是一门课程,不是一个专业,甚至不是一个学校,而是一个社会。双创教育的难点是需要构建一个科学的开放教育体系,从而让学生在创业能力上获得有效的训练与提升。

作为一名从事创业教育的专业教师,王辉教授认为:自己多年来能够持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与探索的动力,不仅仅是为了更有自信、更有效地去指导和引导学生,更重要地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成长起来,特别是对创业现象和行为的理解不断深化和拓展。这种洞悉能力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教学能力,更让他对多变的世界和复杂的自我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从而产生了一种更良好的自我成长体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兴趣和动力油然而生、持续绵延不断。

最后,王辉教授指出:双创教育的专业教师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吐故纳新,不断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能力、持续成长和提升,对学生所处创业教育的内外环境有全局的认识,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为学生带来更高的附加值;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与作为,应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与能力上持续地学习与提升。王辉教授表示未来将聚焦“创业企业如何成长”这一核心主题,在科研和教学上深入研究、挖掘和积累。

 

 

参考文献
  1. 创业管理:战略成长视角[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2. 王辉、张辉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总第170期):81-86.

 

编辑:姜刚风

审校:徐杨巧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