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军,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就业创业指导处副处长,曾在2019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先进工作者;先后指导学生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和铜奖;他主持的《内蒙古地区高职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课题获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主编的教材《大学生创业案例教程》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他研发《创新创业基础》慕课于2020年秋季运行,共有4所院校3500名学生选课。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概述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5月,坐落于素有“草原明珠”之称的锡林浩特市。它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锡林郭勒盟9所大中专院校组建而成。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蒙汉双语教学办学特色、集医学护理、机械电力、煤炭化工、草原生态、畜牧兽医、民族艺术与体育等多专业协调发展,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合密切、立德树人宗旨突出、服务能力强的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2015年,锡职乘此风潮,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创业孵化开始同步并重发展。六年来,锡职逐渐形成了“百半三”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百”,即100%的学生能接受到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学院致力于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大纲,确保融入教学全过程,在学时、专业教师方面满足需求。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必修课+选修课+实践实训+专项辅导”创业就业课程体系,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使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到创新创业基础教育。“半”,即50%的学生可以参与到相对更为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通过创业比赛、分类讲座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进阶式的创业教育。“三”,即3%的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精英,参加创新创业选修课、创业训练营、接受校内外创业导师“一对一”辅导和训练,在此基础上成立团队、打磨项目,相对成熟后进入创业基地进行孵化。
为了发展双创教育,该学院特聘请了52名校外专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作为兼职创新创业导师,同时向学生开放实训室和科研创新平台,将创新创业经费纳入学院年度预算,保证每年用于创新创业的投入不少于200万元的经费支持。
这些年,锡职通过教学改革,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到各专业学习,引导培养学生“可以有不一样的想法”。“从创业训练营中挖掘优秀且积极的人才,在孵化基地中历练让学生成长迅速,与社会更融洽,为毕业就业做全面准备。”师生均获益颇丰——教师成果转化12项,学生团队荣获中国国际“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奖项15项。
学院是首批内蒙古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高技能人才基地”。2014年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6年、2017年入榜“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院校。2018年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院校; 2018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被中国教育学会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2019年荣获“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开辟创新创业与人生发展工作室,为双创教育提供筑梦空间
2015年,王军在学院的支持下,以教学团队为基础组建“创新创业与人生发展工作室”项目。五年来,前来工作室咨询的学生达1200人次,咨询创新创业团队或创业想法268个,生涯规划及人生设计个案咨询达300次以上。该项目采用工作室与教学活动相结合的方法,使得众多咨询案例给了团队成员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就业创业教师提供最佳的实践“练兵场”。老师们在做咨询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人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探索广大学生创业精神和人生发展的多种可能性,为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取得更好的教学实效做准备。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王军老师在8年的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紧紧地结合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内蒙古自治区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来进行规划与组织。
从主体而言,组织比赛的除了工作室的教师团队,工作室咨询过的同学们也自发成立了“就业创业协会”社团,社团的学生骨干成员承担了就业创业类竞赛的大部分组织和后勤保障工作。
从成果而言,创业课程中的可落地项目直接进入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孵化。每年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学生达150人以上,形成项目每年20个以上,平均存活半年以上,存活两年以上的企业有6个。得益于上述成绩,创业孵化基地2018年被自治区科技厅授予“筑梦草原众创空间”。
根据上述工作室工作经验,王军主编了高等职业教育“十三五”创新示范教材——《大学生创业案例教程》。该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为:创新创业意识启蒙、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创业者和创业精神、创业团队、创业机会和创业项目、在所学专业领域中创新创业、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趋势中创新创业、市场和营销、创业风险控制、创业资源、创业与就业、创业计划。
主编教材《大学生创业案例教程》
书中每一章都有丰富的案例,案例均来源于高职学生的真实创业经历。王军老师对这些案例一一做了点评。除案例之外,每章也有知识介绍、思考和拓展实践,旨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王军说“目前,我区就业创业教育工作尚未形成特别行之有效的典型案例,我院‘创新创业与人生发展工作室’的做法如果能形成制度贯穿至我院整体的就业创业教育工作中,假以时日,就会形成可以借鉴推广的典型案例,为我区就业创业教育做出贡献。”
开展调查研究,构建适合蒙古族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
王军热爱教育事业,擅长民族地区高职生创新创业指导及教育教学研究。他以本地区蒙古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民族地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他组织了《构建适合内蒙古地区的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内蒙古地区高职创新创业案例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等相关研究课题,对提高民族地区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他指导本校6名毕业生获国家级就业创业典型,发挥本专业优势带领牧民养牛致富,其中毕业生刘志强回乡创业项目荣获“2017-2018大学生就业创业年度新闻人物”。
2018年4月-5月,王军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课题组”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进行了以蒙古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为主题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全部蒙语授课学生及部分蒙古族大学生。该小组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走访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学生工作处、学院团委等职能部门。
最终调查显示:蒙古族大学生普遍对创新创业有兴趣,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是创业行动少、创业实践能力弱,尤其是创新创业项目特别缺乏。
图1 蒙古族学生创业情况调查对象分类情况
调查表明,蒙古族学生在创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1.蒙古族大学生获取信息的局限性导致产生创意想法数量较少;2.蒙古族大学生创业意愿强,但缺乏适合的创业项目。
图2 蒙古族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调查内容分布
针对上述问题,王军提出了以下解决办法:首先,构建适合蒙古族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创新创业指导体系,同时利用地缘、文化、专业优势建设适合蒙古族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库;其次,组建高素质蒙古族教师为主的指导教师团队,并建立符合当地产业特色的大学生创业硬件设施建设、培育和发展蒙古族大学生社团。
因校因地因生制宜,激发双创学生潜力,助力民族地区脱贫
王军多次组织学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双创实践活动。“高职院校特别适合做扶贫工作,因为它是研究技术、专注于应用的,所以‘实验室+农牧区草原大地’才是我们应该做的。要把论文写在草原上,写在祖国大地上。”王军笃定地说。
在王军看来,高职生存在理论基础差的问题,但同时又具有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可塑性强等特质。根据这些特质,他们研发了针对性的讲座和各种活动——为一年级新生做“创新创业启蒙”讲座和“生涯第一课”巡回讲座活动。讲座紧紧抓住现在九五后、零零后大学生“想干点事但不知道干什么事”的特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找有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针对青年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和“不知道自己会做什么、能做什么、毕业后如何发展”的情况,教师团队从“无所事事”“不想做事”的根本原因入手设计讲座、沙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与此同时,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于2018年开始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组织师生前往活跃于农村牧区间的红色文化工作队乌兰牧骑的诞生地——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进行定点帮扶。苏尼特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由于深居内陆,地处高原,各种形态的地表水严重缺乏,深层水开发困难,有些地区形成缺水草场。因草场干旱造成牲畜减产而导致的贫困牧户占大多数,因病致贫的农牧户也不在少数。
针对部分嘎查致贫原因以及可能帮扶解决的问题,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师生们在全校创新创业大赛获奖项目中选拔适合的项目,最终确定了由“互联网+畜牧兽医服务”(远程兽医软件系统)、“玛奈乌兰牧骑电商云台”、“玛奈公益”等组成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团队,扬起“精准扶贫”之帆。
“当地的驻村扶贫工作干部是最了解当地扶贫情况、贫困户具体致贫原因等信息的人,也往往更能深刻体会当地扶贫工作的痛点和难点,这是我们要做的对扶贫工作‘对症下药’的‘预习课’。”王军说。“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提前与当地扶贫办和农牧业局联系,获取当地真实扶贫需求,进而通过高校智力资源将痛点和难点一一解决。
贫困户张建军家因不会科学饲养,圈养羊只容易生病,团队师生现场培训指导他科学饲养的技能,并教给他“远程兽医”的使用方法,解决了困扰他家多年的问题。
“远程兽医”微信公众号和手机软件是利用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10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专家的专业技术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而创建。农牧民养殖户可通过手机上传病畜信息,请兽医专家远程指导。因锡林郭勒盟牧区地广人稀而导致的“牲畜看病难、请兽医难”问题迎刃而解。
敖特根巴特尔家,2018年因在正读高二的小女儿查出重病,昂贵的治疗费用让这个贫困单亲家庭困难重重。“红色青年筑梦之旅”团队积极了解敖特根巴特尔家庭生活情况,搜集资料、拍摄图片,通过“玛奈公益”平台号召大家捐款。
目前,“红旅”团队扶贫活动共计入户实地调查127户,签订扶贫协议49户。远程诊疗服务覆盖包括锡林郭勒盟贫困地区的2000余户农牧民,每天处理10到20个电话和微信咨询以及3到5个远程视频服务;为32户牧民制定了电子商务营销方案,实现增收40多万元;选派精通电子商务的创业团队组织电子商务培训,帮助当地农牧民搭建电子商务店铺,受训农牧民达37人次,实现增收20多万元。
最后,王军强调:双创教育需要适应地区性、文化性的特色,从多个维度、角度入手,才能从整体上解决民族地区的双创教育难题。2020年《筑梦草原: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扶贫案例》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典型案例,《“科技·筑梦·草原”牧区扶贫新模式——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科技扶贫典型案例》入选“我所经历的脱贫攻坚故事”征文活动。
参考文献
1.王军主编.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10.
2.王军.高职院校帮扶蒙古族大学生获取创业机会的方法探索--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9, 417(03):37-42.
3. 论文写在草原上“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创新实验室+农牧区”扶贫模式_中国网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grassland.china.com.cn/2021-03/15/content_41497093.html
4. 内蒙古自治区“闪亮的日子-青春该有的模样”事迹专题https://www.nmbys.cn//fendou/fendou/cylzq.html
5.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双创教育引领高质量育人新模式-中国网 http://zjnews.china.com.cn/yuanchuan/2020-10-20/253879.html
6. 厉害了!正蓝旗90后返乡创业青年登上了国家级领奖台!https://www.sohu.com/a/276317612_768416
编辑:姜刚风
审校:徐杨巧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