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举办

2022/1/4

12月24日下午,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2020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开题报告会在线上举行。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创业与企业成长研究中心主任夏清华,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库专家、兰州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党建宁、江西理工大学创新创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磊、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邵理阳、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副教授周贞云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对2020年基金项目开题报告会进行了专家评审。会议由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负责人马小田主持。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秘书处执行主任虞苍璧为本次报告会致辞。他在致辞中回顾了基金项目的发展历程。2016年以来,研究中心已持续支持了40余个创新创业教育基金项目。多个项目成果成为“蓝皮书与学情报告”一部分,已提交国家有关部门做政策咨询;有的项目成果指导并促进了区域或本校双创教育深化改革;有的项目成果成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线上资源共享平台,服务于高职院校师生教育教学。多数基金项目成果丰硕,已远远超过了原先申报书中的成果计划。2021年,研究中心新开辟了“双创学者”专栏,将陆续把基金项目优秀的成果发布出来、推广出去。同时,研究中心也在研制“第二个五年研究大纲”。2022年,研究中心将会发布新的基金项目指南,持续支持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十四五”期间,联盟和研究中心也将继续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国家级智库”和“国际合作桥梁”的工作。

2020年基金项目负责人根据研究内容、创新点与贡献、阶段性研究成果、未来计划等内容进行了汇报。专家评委和同行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根据基金项目的进展状况,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及价值可行性,思路的逻辑性和成果展示效果等评审要求,从类型、影响、质量等多个维度对项目进行了评价与点评,基金项目团队进行了答辩与交流。具体项目情况如下:

项目1 加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经验与启示

易伟松副教授分享了课题组的研究概况:在对加拿大三所世界一流大学(滑铁卢大学、麦克马斯特大学和多伦多大学)进行实地考察和网络调研后,课题组研究加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提炼出加拿大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的普遍规律和成功经验;借鉴加拿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与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具有推广价值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并探索其本土化发展应用实践。目前,该团队已进入研究阶段三,已发表5篇论文;团队后期将进行国内调查与案例对比分析,努力从理论上丰富双创案例,应用上为改革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评委专家肯定了课题前期工作准备充分、研究内容规划合理、进展顺利、成果较为丰硕。专家与同行建议:1结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痛点与难点进行针对性研究;2建议从加拿大高校样本中深入分析其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及形成原因,深入提炼具有普遍性的规律,重点归纳出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借鉴。

 

项目2  我不创业,为何要被创新创业教育?——“双创”环境下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目标及其成效研究

厦门大学唐炎钊教授介绍了项目研究的初衷、研究目的、成效标准。课题将结合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探索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及培养体系及方法;构建出创业教育作用机制的追踪研究的理论模型及评价机制,为创业教育成效的评价做出有益的探索。目前,项目组已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作用机制追踪研究的理论模型,发表了3篇论文,培养了1名硕士。课题组后续将完成访谈,运用扎根理论与质性研究方法完善理论框架模型并进行实证研究,力争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评委专家认为课题问题直面现实,有助于廓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具有理论价值和创新点。专家和同行建议:1在作用机制追踪研究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衡量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予以更多的关注,同时简化模型,总结提炼出更具可行性的评价方案。

 

项目3 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架构研究与模式实践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金龙在总结课程体系研究现状和突出的问题,分享了项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思路,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方案设想。课题预期的研究成果是:高等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1份,系列论文4篇;咨询报告、研究报告各1份。

专家认为开题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参考应用价值较高。专家和同行普遍认为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基础,构建行之有效的双创课程体系对于双创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课题组能提炼出适合不同类别的高校能借鉴使用的双创课程体系。

 

 

项目4 立德树人,交叉融合,构建智能制造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李昕分享了课题研究主要内容:一是以智能制造为引领,整合优化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二是以学生为中心,改革创新工程实践教学运行;三是以创新创造为动力,探索实践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目前,课题已经进入第四阶段,初步构建了立德树人,交叉融合工程实践创新创业体系。

 

 

专家认为准备充分,应用较广泛,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专家与同行建议:

1.这个需要界定清楚是“工程实践创新”还是“工程实践创新教育”?要再次凝练研究目标和定位,要以立德树人统领整个研究内容。

2.研究样本选取上进一步突出代表性,尽量涵盖更多的院校类型和学校双创教育的推进程度。(如,智能制造工程毕竟是比较窄的领域,应该放大普适性的规律,以充分彰显课题研究的意义)

 

项目5 基于全过程融入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

浙江农林大学的尹国俊教授团队通过实地调研浙江省20个不同层次高校,构建了基于“师生共创”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链条全过程深度融入专业教育链条的“双螺旋模式”。课题组在完成调研的基础上,撰写了研究报告1份,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2篇论文已投稿,1篇论文即将完稿,以课题研究为基础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评委专家一致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如何评价是个难题。建议研究样本选取上进一步突出代表性,尽量涵盖更多的院校类型和学校双创教育的推进程度,既要从不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中凝练出普遍评价指标,又要确保评价的实际应用简单、有效、可操作性,质量评估还需要注意学生满意导向。期待课题组可就不同类型学校的双创教育质量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评价标准。

 

项目6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的影响研究

目前,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等多方鼓励举办以“科技创新,成就大业”为主题的各类全国性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西安交通大学陈立斌分享了课题组对创业技能竞赛的梳理,从政策文本分析,文献分析,竞赛分析三个方面提取了关键要素,探索了其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重在探索面向多主体的经验及可行政策建议。目前,课题完成了前期准备、指标构建和问卷调查,正在调研收集数据,完成数据初步整理。

 

 

评委专家建议:1从学生参赛中独立培养的环节来提取一些与胜任力可对应的要素,开展对应分析。2深圳地区高校参与“互联网+”大赛中有区域独特性,与其它地区的高校特征有很大不同,建议在高校样本选取上加入深圳高校,让课题样本研究更全面。3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需注意“互联网+”大赛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要素,与学生教育背景、实践经验、校内外政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提升还有那些要素可以与“互联网+”大赛结合形成影响。

 

项目7“新海丝”建设视角下支撑东盟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体系构建研究开题报告

广西师范大学蒙志明教授课题组将教育生态理念引入留学生在华双创教育领域,围绕东盟留学生创新创业意愿、能力与创新创业教育需求为导向,开展教育环境、生态体系建构等研究,丰富双创教育体系研究素材,建构适合留学生的教育生态体系。目前,课题组已完成前期研究梳理、方案设计和调查问卷的编制工作,即将开展调查研究。

 

 

评审专家认为:选题围绕东盟在华留学生的创新创业问题展开系统研究,在面向东盟在华留学生的双创课程建设、学分认证、创业孵化、支撑体系方面做了诸多有益探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以及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国际留学生对中国的粘性和认可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建议把本校典型经验提炼出来的基础上,围绕东盟留学生的特征、创业需求、优势与不足,研究留学生群体(东盟在华学生)的创新创业特色,尝试分析不同地区东盟留学生在华创新创业的教育生态体系的差异性,凝练更多具体的策略和更清晰的模式,使研究更加完整细致。

 

项目8 基于STEM教育的新医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陶娟教授分享了医学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开展STEM教育在新医科背景下的研究与实践,深化医教协调,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总结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为有潜力成为“卓越医生”的创新拔尖医学人才提供培养的新路径。目前,课题组已建立含多学科STEM教育导师团队,实施培养计划,获得了中华医学会教学等教学奖、主持若干省级、校级教改项目,发表4篇教学文章,课程建设纳入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等成果,课题组正筹备总结评价项目成果和发布研究报告的阶段。

 

 

评审专家认为对当下医学评价体系死板、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运用 STEM 教育的分析框架解析新医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路径,提出了STEM的教育模式,通过构建导师、平台、企业“三位一体”教学新格局、开展体验式学习和融合交叉课程资源等形式创新医学的人才培养路径,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建议课题团队可以包含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成员,以便突破医学教学创新改革,更好地打造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进一步思考医科学生创业难难在哪里?新医科创新创业人才的特殊要求是什么?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什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如何体现?对策路径研究尽量聚焦,切勿面面俱到,争取在某个特定的关键环节上有所突破;并努力在基础理论方面进行进一步研究和建构,从STEM的内涵与特征方面挖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契合度和对接点。

 

项目9 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性研究

武汉理工大学刘振元分享了课题组围绕“创新创业为何能带动就业”、“是否系统性的有效和协同带动了就业”、“怎样实现协同有效地带动就业”的逻辑,努力构建一个多主体、多阶段、多层级、跨系统的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理论分析框架;拓展一个深度考量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性,特别是有效性实际效果的实证方法;探索一个“文本挖掘—矩阵绘图—要素网络—政策选择”的创新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决策分析路径。目前,研究已经进入数据分析及验证模型阶段,已搭建了项目数据平台、产出7篇学术论文、培养了7名创业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将于2022年完成研究报告。

 

 

评审专家认为从创新创业和就业这两个热门且重要的话题入手,研究了创新创业与就业的关系,对于推动当下双创工作、就业工作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创新创业中长期规划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课题成果产出较多,准备充分。建议选题范畴进一步聚焦,研究方向进一步理清(“创新创业”还是分别“创新与创业带动就业”),要对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的有效性进行研究,要对创业带动就业中的“创业”主体做进一步的明确界定,要对课题研究的数据来源和比重进一步明确。此外,项目还需进一步研究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实际程度的大小,创新创业投入带动就业产出的效率,进一步从理论机制出发揭示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有效性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因素。

经过汇报、评审和答辩,评审专家和同行都给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秘书处工作人员将对评审结果进行整理归档,并给予跟踪服务,以帮助2020年基金项目课题团队根据专家评委的意见进行调整与优化,协力推动基金项目出高质量、有价值、能推广的项目成果。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