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从创业型经济到创业型社会——记上海财经大学刘志阳教授新作

2022/1/27

栏目先导

创业型经济向创业型社会迈进是未来趋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创新创业创造”进行一次更为宏大的基础性阐释与提升。为此,刘志阳教授于2021年出版了两部书系姊妹篇——《创业型经济——中国创业》和《创业型社会——中国创新》(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所思所想。

个人简介

 

 

刘志阳,上海财经大学创业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商学院副院长、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秘书长、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创业专委会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创新创业分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研究中心特聘专家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创业、数字创业、新兴产业发展和风险投资。先后主持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在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Small Business Economic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90多篇;著有《创业型经济——中国创业七讲》《创业型社会——中国创新五讲》《创业资本的金融政治经济学》《产业模块化时代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之路》《众创空间:创业型社会新群落》等专著。主持《创业学》《创业管理》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出版《创新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业画布》等系列教材,曾获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决策咨询成果奖、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奖、中国产学研创新促进奖、全国MBA百篇优秀案例奖。

 

一、《创业型经济——中国创业七讲》

 

 

 

《创业型经济——中国创业七讲》是刘志阳教授十五年创新创业研究和授课精华。该书围绕“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转型”这一命题,着重阐述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要义以及创业型经济的有机构成,既有最新理论的阐释,有“蜗牛创业心法”“机会迭代模型”“创变领导方法”“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发展第三类金融中心”“双创教育新物种”等一系列新观点,也有滴滴、码尚、企鹅医生、薪太软等多家中国数字企业的最新案例。这是一部创新创业领域从业者、研究者,企业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书,有利于读者理解未来产业更新的内在动力和中国企业创建规律。

 

机会创建:从创业到创变”这一讲重在说明创业过程以及创变意义。本书认为所谓创变领导,是指他们能敏锐地关注到组织内外的变化,勇于打破旧的秩序创建新的业务,将潜在威胁转化为现实机会。创变时代,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是带领团队创造变化,而不是被动应对变化。

 

创业成长:发展是硬道理”这一讲阐明初创企业成长过程的机会迭代、治理优化、创业融资等步骤。本书认为,创业是个“小步快走”的过程。“雄鹰”一般快速行动固然重要,但是“蜗牛”的小心试错也非常值得提倡。创业路上,如果有了“蜗牛”不断试错的精神和坚持不妥协的恒心,每个创业者都可能达到心中的目标。“蜗牛创业心法”用来帮助企业家理解如何在“慢经济”和不确定性时代下生存、适应、发展并走向成功。“四步塑造”(认知改变-把握机会一实现机会一领导成长)是蜗牛创业心法的核心,其所提供的框架能有效地帮助创业者加深对创业规律的理解,掌握回避创业陷阱的方法,经过四步塑造、跨越12个陷阱,可以成长为合格的企业家型创业者。

 

 

图 蜗牛创业心法

 

新兴产业:技术路线图”意在阐释新兴产业集群化、金融化和自主化背后的基本逻辑。本书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是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要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三个特征:一是能够迅速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并获得与新技术相关的新的生产函数;二是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可望获得持续的高速增长;三是同其他产业的关联系数较大,能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上述特征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关系未来主导产业竞争,而且关系着一国经济安全和国家竞争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问题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运行中亟须解决的深层次课题。

 

 “长三角双创:如何充当桥头堡”侧重从长三角区域层面阐述如何推进创新创业一体化。城市规划学科的经典之作《未来之城》提出,21世纪的城市,不管是大都市还是中小城市,都空前地需要创新和创造力。未来最具空间品质的城市,将是那些在城市经济竞争力、社会凝聚力和环境可持续力之间实现平衡的区域。长三角区域规划离不开这三个方面的协同。在重视长三角创新型经济建设发展之时,更重要、更紧迫的是推动区域创新型社会重构。只有区域内的劳动者都持有“长三角人”这样相互认同的观念,一体化的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围炉问政:双创如何落到实处”重在讲述如何从国家层面持续推进双创活动。本书认为,“双创”如果没有从国家动员真正转化为百姓实惠,“创业疲劳”就很难避免。如何将创意转变成方案,将方案落实到“口袋”,实现收入增加和财富积累,这个问题在新形势下显得尤其重要。

 

双创教育:新经济源头”旨在回应社会有关双创教育就是鼓吹创业的片面认识,强调双创教育对于个体发展和创业型经济培育的重要意义。本书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百年树人的教育大计,更与创新型国家战略紧密相关。站在新时代,我们有必要从更高远的视角来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作用和未来方位,走出一条有大国特色的中国道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新物种,其实质就是释放个体天性,鼓励个体的自我实现;最终应该落实在“基于创造而不是预测,基于个性而不是共性”的人的核心素养的提升上。

 

时代燃灯:释放创新创业创造新动能”意在阐释创新创业创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作用。本书认为,从“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再到“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这是一个从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再到伟大民族精神的系统性理论拓展,是推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战略新抓手。从科技创新这个逻辑起点到以技术为导向进行各种生产要素组合的创业,再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的创造精神,“创新创业创造”重要论述在行为主体、精神动力和作用机制上构成一个逻辑严谨、逐步提升的思想体系。

 

二、《创业型社会——中国创新五讲》

 

创业型社会——中国创新五讲》围绕“创业型经济向创业型社会转变”这一命题,着重阐述推进创业型社会发展的社会企业家力量、社会创业方式以及公益创投手段。该书既有最新AI赋能创业和公益创投理论的解释,也有AI财富管理、impetus、恩派等多家社会企业和数字化企业的典型案例。该书开拓性提出了“社会企业家精神”“公司社会创业”“公益创投网络”“影响力投资”“数字社会创业”“全数智时代”“数字中国包容发展”等一系列新课题和新观点。这是一部创新创业领域从业者、研究者,慈善领域专家和政策制定者的必读书,将帮助读者理解未来社会创新的内在动力和社会价值投资规律。

 

企业家精神:从冒险到责任”为第一讲,基于改革开放史的视角分析当代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发展进程,阐释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儒家文化根基。作者认为,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本质上是企业家精神充分发挥并得以作用实现的历程,是政府与市场良性互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越来越大支配作用的历程。社会企业家精神虽兼有传统企业精神的机会导向和变通务实特征,但义利兼顾始终是其最为核心的追求所在。

 

乡村振兴:从乡建到乡创”为第二讲,新时代乡村建设不仅是新的商业机会,更是一场涉及众多主体的社会变革。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全新的创业理念,乡村社会创业代表了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全新范式,能够平衡外来援助与乡村内生发展、经济发展与乡村环境改善,已被国际经验证明是推动从乡村建设到乡村创业转型的新发展方式。

 

社会创业:新商业的崛起”为第三讲,社会创业应该纳入国家“双创”战略的构成,解决社会问题也是新的商业机会。作者认为,社会企业基于机会导向和社会创新的组织特征,使其能够创造性地将社会价值和长期市场回报结合,有机融合了市场与社会的传统边界,是链接商业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一座桥梁,回应了企业家“致良知”的道德需求与市民社会包容发展的迫切需求,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天然伙伴。

 

公益创投:新金融的上场”为第四讲,应该超越传统金融一味追求财富回报的固有认识,推动公益创投作为可持续、负责任的新金融的重要力量。作者认为,相较于慈善投资和商业创投,公益创投既追求社会影响力最大化,也考虑一定的财务回报。与一般性的企业投资方式相比,公益创投在选择企业或项目之前,就已将改善社会和环境作为投资标准。公益创投应该成为社会创业的主要融资方式。

 

数智创业:数智时代的破坏性力量” 为第五讲,强调应该面向数智时代系统理解数字创业的全新内涵。作者认为,以可量化、实时化、可视化、可优化和智能化为特点的数智技术,在颠覆互联网时代创业要素的同时,也将成为引领全数智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成为助推创意阶层崛起和社会新范式形成的催化剂。

 

面向数智时代,刘志阳教授坦言当前创新创业创造领域正在发生的结构性、颠覆性、集成性变革,要遵循教育变革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入手,助力建构中国创业学新体系。刘教授认为,中国创业学的理论构建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决定的。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创业学的构建反映了全球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以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创新创业实践的伟大成就;中国创业学的构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思想根基,同时要积极吸收现代西方创业理论的最新成果。与西方创业研究强调创业机会开发和利用的微观范式相比,中国创业学聚焦于国家、社会、自然和个体财富创造的创建活动规律的研究,包含国际创业、制度创业、社会创业、技术创业、绿色创业、家族创业等学术体系内容,突出表现了学科体系的新发展理念指导、学术体系的整合性取向和话语体系的国家创新超越等鲜明本土特征。构建中国创业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可以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思想助力,为全球创业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刘志阳.创业型经济 中国创业七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1.08.

2.刘志阳.创业型社会 中国创新五讲[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21.08.

3.刘志阳、赵陈芳、杨俊:《中国创业学: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外国经济与管理》,2021.12

 

编辑:贾卓敏 姜刚风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