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以“双创”教育改革为突破口,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栋梁之才——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原校长谢和平

2022.04.14

栏目先导

时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重点培养具有崇高理想信念、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和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人才。 

 

个人简介

 

图片

 

 

谢和平,力学与能源工程专家,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深圳大学特聘教授。曾任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四川大学校长、四川省科协主席。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组)召集人、四川省科协名誉主席等职务。为《Geomechanics and Geoengineering》国际期刊荣誉主编、《Geomechanics and Geophysics for Geo-Energy and Geo-Resources》、《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Energy Reviews》国际期刊主编、《工程科学与技术》期刊主编,并兼任岩石力学领域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等10余种期刊编委。

 

谢和平院士是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部岩体力学与开采理论”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深部岩体原位保真取芯与保真测试系统”项目负责人。谢和平曾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5),及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1992)、孙越崎能源大奖(2001)、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4)和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多项。2007年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08年入选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人奖励计划”,2012年10月被香港理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2年11月被英国诺丁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2017年5月被牛津大学圣艾德蒙学院授予“牛津大学圣艾德蒙Fellow”学术称号,2018年9月获得“IET杰出大学校长奖”,2018年9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谢和平院士长期致力于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1982年起,创造性引入分形方法,在国际上开创了岩石力学分形研究新领域;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深部原位岩石力学和工程扰动岩石动力学构想并构建了其理论框架。深入探索了低碳技术与CO2矿化及综合利用,形成一系列CO2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高效耦合技术原理和方法。目前正深入开展深地深海深空保真取芯探矿与测试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地热勘探开发利用、中低温地热发电原理和技术、工程扰动岩石动力理论与技术、低碳与海水制氢技术、月基能源资源探测前沿技术以及深部固体资源流态化开采理论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已出版10余本中英文专著、发表500余篇论文。

 

谢和平院士在任四川大学校长期间,带领四川大学在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始终致力于打造能够真正体现教育的本质、责任、生命的人才培养体系,并把推进“双创”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提升教育质量的突破口,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此外,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形成川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课题组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全要素、全过程、全方式、全师资、全方位开展一流本科川大实践,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一系列成果,真正让每位学子都能享受最适合自己的优质教育,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协作精神、社会担当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人才。

 

构建本科“323+X”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323+X”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是最能体现川大特色、具备川大烙印的教改精华所在。其中第一个“3”是指将川大的学生分成三种类型——综合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双特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每个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空间;“2”指将学生培养分为两阶段——大三上半学期之前进行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大三开始进行个性化教育,为不同学生设立不同的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后一个“3”指的是个性化教育阶段的三大类课程体系——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X”则是若干项支持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具体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的有12项,涉及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改革、国际化教育拓展、学生成长关爱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内容,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具体支撑。需要特别指出的是,“323+X”人才培养体系实行项目式管理开放式运行鼓励试点、鼓励创新、提倡在不断磨合中日臻完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建科学平台。

 

图片

 

图1.川大特色人才培养方案323+X的若干项支撑计划

 

此外,川大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构建符合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案。如,打造校外实习基地及海外实习基地,推进“高质量多样化”毕业论文改革;打造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构建“多元化学籍”“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推动“大创”项目、学术型社团、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实践。

 

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1. 紧抓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要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核心就是要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要从45分钟的课堂教学抓起。”谢和平介绍,川大已经全面实施了“探究式-小班化、互动式”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按25人编班,选课人多的课由研究生助教辅助开展 “中班授课、小班研讨”,让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探究式讨论常态化。目前,开设互动式、小班化课程9024门次,占比70.5%,示范课程128门。

 

2. 实施“万门课程建设计划”。为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教育,川大实施“万门课程建设计划”,建设“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川大努力建设学术研究型课程5000-6000门左右、创新创业型课程2000-3000门左右和实践应用型课程1000-2000门左右。川大依托校企合作研究项目、高水平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及海内外、校内外高水平“双创”导师,打造“全球商务”“工程经济学”等一批具有川大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3.推行“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实施“非标准答案考试、取消60分及格”的课堂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创新思维。川大已实现“全过程学业评价-非标准答案考试”全覆盖,学业考核全程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核结果动态化,出版了非标准答案考试试题系列丛书。只要学生有好想法、好创意,就鼓励、就给高分,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真学、真想、真领会。

 

4.推广学术型社团,融高水平学术型师资于第二课堂。学生学术型社团是通识教育的延伸,是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平台,目前已建成学术社团681个,成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启迪学生创新创业潜能的重要载体。

 

5.构建“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创新创业教育学分”制度。根据《四川大学激励学生创新创业的多元化学籍管理办法》、《四川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创新创业学生休学创业;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学习、实践、研究等活动,并凭借这些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和价值的经历以及学习、实践、研究成果申请创新创业教育学分;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定期表彰优秀创新创业学生。

 

构建“软硬兼施”的双创教育 

 

1.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启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工程”,累计投入2亿元打造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双创专用研讨室、多屏研讨教室等各类智慧教室510间和公共互动交流空间,创设“学术殿堂式”教学环境。同时,建设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推动实验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异想天开、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双创能力为目标,建成人文社科综合、现代医学、物理前沿与电气新技术探索等三个具有先进性、专业性、课程性、创意性的大学生双创智能化自主实验平台。

 

2.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五大平台合力奠基双创教育。通过教育、实践、孵化生态链培养高端双创人才,并提供“双创”教育与实践平台、创新创意实现平台(智造梦工场);通过成果转移转化生态链培育高水平双创成果,并提供变革性技术国际研发转化平台、“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平台,最后共同汇聚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实现落地。

 

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动创新创业实践训练计划。构建规范化、标准化的实习基地管理制度,打造540余个长期稳定实习基地体系。实施“三进三结合”,学校所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科研实验平台等都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进课题组、进实验室、进科研团队,鼓励教学与科研、课程与课题、研究团队和教学团队相结合,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学校从“重立项”转变为“重实践”,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内涵式发展;每年投入1500多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意实验项目支持计划、异想天开计划,设立自主研究项目基金,每年支持学生各类实践项目3000项,参与人次达1万人次。

 

4.制定实施激励政策,鼓励师生投身创新创业。建立健全师生开展双创的全方位保障机制,针对学生、教师、专职科研人员等创新主体,从学分学籍、资源分配、人事评价等多方面系统性研究和出台政策20余条,全面宣贯落实双创新政。此外,设立四川大学创新创业专题研究项目。鼓励全校师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实训、创新创业政策环境及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开展持续性研究和探索性实践,提升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政策保障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7年共收到来自专任教师、辅导员、教育教学管理人员的218项申报书,立项重点项目26项,一般项目33项。

 

5.以赛促创,提升师生创新创业竞争力。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抓手,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针对性打造特色创业培训体系:国内首创老师路演、投资人路演形式品牌活动100余场;颁布《四川大学“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奖励管理办法》,学生国赛获奖项目核心成员可保研保博,国赛金奖指导教师增加1个硕/博士生招生指标等。2018年,组织参加和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深度挖掘培育创新创业项目1000余个。

 

6.打造校内学生的双创试验田——i创街。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容错模式,厚植创新创业土壤,从2016年开始,学校把3700m2校内黄金铺面免费供学生创新创业,结合同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顶级企业的上门合作,打造了包括青创工坊、校友企业、学科交叉主题工坊在内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一条街——i创街。截至目前,i创街完成了整体升级改造工作,建成学科交叉主题工坊9个,商业实践区先后入驻学生自主创业公司 80余支,核心成员500余人,兼职服务学生3000余人。

 

搭建国际化双创教育合作桥梁

 

1.建立多层次学科交叉双创人才培养机制。在通识教育阶段,开设社会科学与公共责任、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事务与全球视野、科学探索与生命教育和人文艺术与中华文化传承五大通识模块课程。开设依托学术大师和强势科研平台开设交叉创新班,建设跨学院/学科交叉专业,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优势,多举措、大力度培养交叉复合人才。

 

2.建立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大川视界”大学生海外访学计划,每年选派3000名本科生出国(境)短期学习与交流,提升学生在专业课程、语言文化、领导力创新力、学术科研实践等方面的视野和能力。建立大学生海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招商局科伦坡国际集装箱码头合作建立“一带一路”大学生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已派2批30名学生赴外实习。选派交流生,选派780名学生赴哥伦比亚大学、巴黎政治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交换交流。美国匹兹堡大学共建匹兹堡学院。开设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波兰语+”专业(波兰语+英语+经济学/国际关系),2017年首批招收14名学生,波兰华沙大学、罗兹大学的资深教授执教,波兰驻成都领事馆、波兰驻川企业全力参与、支持人才培养。

 

3.“国际课程周”升级,让每位学子都享有国际化经历。从2012年开始,学校每年6-7月举办为期2-3周的“国际课程周”,约9万学生受益。邀请牛津、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700名知名教授开设了各类短期实践类课程和全英文课程900余门,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聆听世界一流大师的课程。举办由2106名世界名校的留学生和我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系列“国际交流营”活动,与世界一流学生零距离交流,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国际竞争力。

 

课题创新点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思路创新

切实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课程,实现100%的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80%的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实践,力争让5%的学生获得各类创新创业成果。(图2)

 

图片

图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思路创新

 

二、 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的实现路径

1.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小课堂撬动大改革。

2.打造智慧教学环境,支撑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三、创新“高阶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

为打造“高阶”创新创业教育,一是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和辐射作用,汇聚资源;二是以科研成果转化等真实问题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人才。

 

课题效果及社会影响

 

一、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屡创佳绩

学校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成效初显。在连续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10金5银1铜,金奖总数名列全国高校第二,连续4年获得“先进集体奖”。获得金奖的项目——实唯科技Swaylink物联网平台、“乐乐医”患者诊后随访及慢病管理平台、“Medlinker”医生联盟学术交流平台、SMART MED云病理共享平台、Niceky自抗凝性高通量血液透析器、DeepNet肺结节人工智能、Lifeline生命续航专家、神经可视化脊柱微创手术导航系统、wowgo我行专业户外服务平台、Doctor Can肿瘤治库等充分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力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先进集体奖”和3金2银的历史最好成绩,金牌总数居全国第三,14名教师新获“互联网+”大赛国家级优秀指导指导教师,获奖团队获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亲切接见,40个项目在国家双创周主场等展示。本次大赛中,四川大学文科类项目首获国家级金奖;艺术、科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在“互联网+”我的创新创业故事暨微视频大赛中创下2个一等奖(共设5个一等奖);通过比赛孵化的13个项目与合作方签约落地,11个项目签约入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平台,3个项目融资2500万。

 

近三年来,每年组织学生参加200余项学科竞赛,参与学生近1.5万人次,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2000余项,其中,国际大奖40余项,国家特等奖30余项、一等奖50余项。2018年,组织参加220余项学科竞赛,荣获2018年微软“创新杯”中国赛区总决赛获一等奖,挺进全球总决赛,获得全球15强的好成绩、“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一等奖;在“2018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和三等奖1项。

 

二、社会影响力拔节增高

2018年6月21日,“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在四川大学成功召开,时任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陈宝生部长等教育部领导和包括150余所高校主要负责人、31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厅长在内的与会代表400余位考察了学校的智慧教学环境和华西医学教育,观摩了45位老师的公开课,高度肯定了四川大学的本科教育。全国1200多所本科高校的干部教师代表共5万余人通过视频同步参加会议。

 

“以课堂教学改革突破口的一流本科教育川大实践”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四川高校获特等奖零的突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角度报道了我校本科教育。2018年9月8日晚,CCTV-1新闻联播以“四川大学:‘小课堂’撬动‘大改革’”为题对四川大学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时长达1分35秒。教育部“教育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之四川行”,专门走访了四川大学,全面报道了川大加快建设一流本科的情况。

 

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在高教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学校成为调研学习的焦点和热点,受到各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和兄弟院校的热切关注,2018年6月底以来,广东、宁夏等教育厅、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300余所兄弟院校和相关单位“考察调研团”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前来开展考察调研和参观学习,四川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引领一流本科教育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16CCJG01Z001)结项报告

2.徐越.锐意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院士访谈[J].中国高等教育.2010.11.18

3.王春春.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访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J].大学(学术版).2010.06.07

4.张楠.全国人大代表谢和平院士:建设“双一流”须先有一流本科教育[N].中国科学报.2017.03.08

5.陈道隆,庞贝,高妍.教改创新 品质兼容——访四川省科协主席、四川大学校长、著名力学科学家谢和平院士[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06.01

 

投稿:四川大学双创办

编辑:梁欣月

指导:孙慧佳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