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推进创新创业核心素质研究 积极探索创新创业人才标准——记原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邵进研究员基金项目成果

2022.04.21

栏目先导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但在创业掀起热潮的同时,很多投身其中的人却不知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更好地完成创新创业的目标。而本研究希望能从许许多多成功创业者的经验模式之中抽象提取出“成功要素”,简洁明了的总结出一些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邵进

 

基金项目组负责人及其团队

 

图片

 

邵进,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研究工作。历任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副院长,南京大学教务处处长,是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组资深成员,现为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邵进在担任南京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处长期间,作为主要成员设计并推动了南京大学“三三制”教学改革,其相关教学成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获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综合性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基金项目团队成员: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综合办公室(数据中心)主任王栋教授负责实施方案设计与调研;

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庄明科副教授负责理论研究、模型与指标体系建构、报告撰写;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李灿助理研究员负责实施方案、理论研究;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科员朱一方、许梦溪负责访谈调查;

ATA教研总监曲冬华负责测评工具研发,叶初阳、刘楠、孙佳瑶、罗杨智、等人负责数据整理;

郑州大学软件与应用学院白晓虎、付守利、音乐学院团委韩宁,中北大学就业中心刘宝华等六人负责访谈调查、数据整理。

 

当我们尝试回答“如何培养人”(即培养模式)这一问题之前,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标准)。否则,对培养模式的探讨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理念指导和实践目标。因此,准确界定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构成,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前提;研究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双创教育质量保障的基础。

 

国际组织和高校的研究团队针对“人的素质”开展了丰富的研究,例如欧盟的“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框架”、美国21世纪技能联盟的“21世纪技能”、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宣言”、中国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这些理论框架虽未聚焦于创新创业能力的评价,但是从“完人”(whole person)和“社会公民”(citizen)的角度为本课题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素质指标和评价标准。

 

研究创新创业人才的评价标准,建立动态常模的计算模型

 

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是一种内隐状态能力,难以完全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外显表征。

因此,本研究前期利用扎根理论自下而上的分析,在研究开始之前没有设立对创业素质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结合生涯发展观点,提取创新创业人士身上的核心特质,建构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品质。

同时,采用问卷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结构性访谈等方法收集典型创新创业人才真实的资料,借助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并对问卷结果进行文本分析,并最终从几十位典型成功创业者的访谈资料中提炼他们的能力素质元素,进一步补充、优化指标池。

最后,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整合模型,归纳整合出21项职业能力,并修订测评问卷;基于对职业能力的研究,对双创人才进行半结构访谈和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质性分析和数据处理,得出项目成果。借鉴组织管理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大五人格、卡特尔16PF等人格测试与绩效的关系,分析与提取重要的决定绩效的维度,并作为本测评维度设置的参考。

项目组进行深入分析显示:双创人才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任务计划、人际关系和情绪动机三大模块的能力上,每种能力由若干亚级别的能力构成,详见下图。其中,以成就导向、计划性、责任性、思维力尤为重要。

 

图片

个人能力素质模型(红色表示个人能力,蓝色表示个性特质)

 

基于创新创业人才素质模型,设计测评体系并引进、开发测评工具。规划不同维度或素质最高效的测评方式,包括行为评价、个性测试、考试、评价中心等。项目已完成对创新创业人才调查问卷设计并输入系统,收集200份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修正个别信效度不高的项目,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同时建立动态常模的计算模型,持续建设双创人才数据库,实现对“双创”人才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跟踪,协助高校改进“双创”人才培养理念、改革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为评估“双创”人才培养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项目团队将双创影响因素分为五类:

 

个人能力

主要是那些可以随着练习或者经验得到较大提升的,后天获得的能力。

个性特质

指的是与个人的人格特质相关的,较为稳定的一些行为倾向。

团队因素

其他团队成员以及团队之间的成员关系、分工以及利益分配等。

外部因素

是指创业团队之外的一些影响因素,如经济形式、行业发展态势和投资等。

其他文化因素

与企业文化以及品牌等有关。

 

图片

 

双创影响因素分布频次图

 

在双创人才中,男性占比60.71%,女性占比39.29%,对比取样的性别比例,创业者中女性性别比例偏低;

同时,在学历分布方面,双创人才的分布情况与样本情况较为相似,专科比例有微量上升,其他学历有微量下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另外在地域分布上,双创人才多分布在北京、上海及一些省会城市,非创业者中一二线城市比例远低于双创人才中的比例。

 

图片

 

测评学历职业分布图

 

基于对创新创业过程的理解,创业者对重要素质的观点,与非创业也有所差异。双创人才通过实践经验,得出来对其创新创业影响较大的10项因素分别为团队领导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合作精神、决断力、责任心、分析思维、主动性、乐观积极和人才培养能力。

 

图片

 

创业者认为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分布图

 

非创业者的观点则认为,影响创新创业的前十项从低到高为:乐观积极、人际影响能力、分析思维、计划性、决断力、责任心、社交能力、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领导力。非创业者将主动性排在第11位,与创业者的观点有所差距,另外创业者认为比较重要的人才培养能力被非创业所忽视,认为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的人较少。

 

在针对创新创业的强项自评上,创新创业人才和非创业者也有显著差异,双创人才的强项由高到低依次集中在责任心、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合作精神、主动性、团队领导力、乐观积极、诚实正直、计划性和情绪稳定上。

 

非创业者的强项由高到低依次集中在:社交能力、合作精神、责任心、学习能力、乐观积极、团队领导力、诚实正直、分析思维和服务精神方面。

 

对比两者,可以看出非创业者比较双创人才而言,缺少的主要为主动性和计划性上。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可以认为非创业者也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但是由于主动性较弱,有时候发现了新的想法、观点和机遇的时候,不一定能好好把握机会,主动开创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另外计划性对于创新创业也非常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计划并能很好的去监督执行能让创新创业项目更加持续的发展。

 

图片

 

创业者对创新创业的强项自评分布图

 

创业者认为自身需要提高的能力更多的是在于团队领导力、分析思维、社交能力、计划性、学习能力、细致高效、人际影响能力、搜集信息、成就导向和决断力上。

 

而非创业者则将注意力的焦点放在社交能力上,选择社交能力的人接近选择第二项团队领导力和第三项分析思维之和,依次往后排序为归纳思维、决断力、情绪稳定、人际影响能力、计划性、人才培养能力、细致高效。

 

可以看出非创业者认识到自己的计划性不够高,但是并没有意识到主动性的提高需要,他们更多的将自己创业能力上的缺失归因为社交能力上的不足。而双创人才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得出的经验结论表明,他们在团队领导力、分析思维和社交能力上仍需要提高,才能实现自我突破。

 

图片

 

创业者认为自身需要提高的能力分布图

 

由于创新创业人才的能力素质是一种内隐状态能力,难以完全用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外显表征。因此,本研究前期采用问卷法和质性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手段,通过结构性访谈等方法收集典型创新创业人才真实的资料,借助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类属分析,并最终从几十位典型成功创业者的访谈资料中提炼他们的能力素质元素。

 

进行深入分析显示,双创人才的能力集中体现在任务计划、人际关系和情绪动机三大模块的能力上,每种能力由若干亚级别的能力构成,详见下图六。其中以成就导向、计划性、责任性、思维力尤为重要。

 

图片

 

个人能力素质模型内容

 

结论

 

“双创”人才的能力素质构成及相关特征,为立志创新创业的人士提供了理想的发展方向,也为高校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理想的目标。结合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研究结论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际,本研究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高校角度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在学生活动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专业项目实践平台,增加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体验,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建立合理的专业、职业发展规划。学生实践活动体验能为“双创”人才积累宝贵的经验,为后期自主创新创业的萌芽做准备。同时,规划建立“双创”素质培养课程也非常重要。实践活动带来的认识相对具体,但缺乏理论性的指导,高校可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搭建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所需素质;同时,还可以举办专题培训,增加学生对目标行业的认识;针对具有创业意向的个体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创新创业跟踪扶持。

 

2.社会角度一加强创新创业政策扶持

在“双创”人才的培养中,政府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引导更多的人投入到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同时,对于进行中的创新创业项目要加强把控和要求,把更多的政策倾斜应用到切实需要的项目上。社会文化也应该倡导、弘扬创新精神,鼓励自主创业,树立多元的价值评判标准,让更多人以创新发明、自主创业为荣,鼓励更多人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3.个人角度一提升个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创业的个体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创新创业是一项有目的性的行为,而非为了逃避就业的保底选项。同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双创”个体都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素养,对照自己的目标行业所需的特质做针对性提高。另外,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树立风险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项目成效

 

1. 在全国率先设置“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路径

早在2006年创建的“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在全国率先设置“就业创业类”人才培养路径。2014年,南京大学以“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为核心内容的成果项目获得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年来江苏高校首次获此殊荣。

 

图片

 

2. 推进“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所谓“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指南京大学构建了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推进的“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的“四创融合”实践平台,探索创新创业校校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的“三个协同”育人机制。“五四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旨在引领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以及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探索可复制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图片

 

经过学校创新创业教学体系“与个性培养相融合,与专业教育改革相结合,与通识教育改革相结合” 三个层次的学习、探讨、实践的同时,“双创”人才模型能够辅助大学生读懂自己;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双创职业素养和潜力挖掘能力,能够更好地推进“五位一体、四创融合、三个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3. 创建国家级示范基地

2016年,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一起,成为国家级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先行。通过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做好大学发展方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学成果的转型与升级,带动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图片
图片

 

2016年4月9日,南京大学携手腾讯公司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高峰论坛,来自全国上百所高校的300余名领导、专家出席此次论坛。南京大学与腾讯公司共同成立“互联网+”研究中心。

 

2016年10月18日,南京大学与ATA公司、深圳优立全息科技有限公司、美国迪芝伦科技有限公司、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学生双创人才素质模型数据库研究中心”、“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示范基地”、 “全息影像实验室”,共同助力南京大学及带动周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4. 尝试建立双创人才数据库 

利用“双创”人才数据模型建立双创人才数据库,旨在挖掘分享校友创新创业的精神和经验,提供大学生实习机会的大数据智能服务,助力大学生清晰学习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灵感,全息陪伴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

 

对大学生而言,双创人才数据库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需求以及职业规划提供了智能数据学业解决方案,方案包括学习提升和职业规划的智能应用,发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职业的方向感和目标性。具体内容如下:

 

·岗位匹配。大学生求职时,对自身能力、素质及企业岗位需求并不了解,通过“双创” 人才数据模型分析对比,将能力与岗位需求进行配比,能够清晰的了解自身比较适合的岗位情况,使大学生求职不在迷茫。

·自我提升。让大学生准确了解自身的潜力与短板,并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提出指导意见,以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规划。

·职业发展。大学生准确了解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并为大学生是否适合创业提出指导意见,以及推送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质提升的课外学习方案。以期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对企业而言,双创人才数据库可以根据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将企业选才的重要素质、性格、价值观等重要标准建模,创建适合当代企业选才的测评模型,通过学生行为和学生现有职业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和匹配,为企业找到最适合的大学生和最优质的岗位能力者,减少企业招聘成本,进而为企业针对大学生的招聘、人才培养以及人才储备提供综合性平台服务解决方案,减少由于招聘新消息不对称而造成招聘时间成本,实现人才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现阶段,双创人才数据库一期已经开发完成,主要功能区双创专区、学生专区、校方专区、企业专区已开发完成,测试完成后,迅速投入市场。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二期迭代开发,不断完善功能,提高企业招聘和学生就业的效率。

 

目前,本研究距离数据库平台实现业务化运行还有一些距离,社会效益层面还没有得到明显体现,有待时间验证。

 

·学生:初步覆盖50万各级别、各地域在校学生。为这些学生的学习、就业、创业提供确立目标、规划路径以及实现目标所需各类指导与支持。

·院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为院校双创工作提供结论性参考与数据支持。

·政府:为相关管理部门了解双创工作情况、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数据参考。

·社会: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数据、理论、服务支持,使学校育人、企业用人顺畅衔接,为建立创新形、学习形社会所需的人才培养提供数据基础。

 

后续研究

 

一是推进双创人机混合智能机器人系统建设,进一步扩展测试覆盖面,为双创人才素质模型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全面的数据支撑;二是继续联合剑桥心理测量中心、美国ATP(全美考试测评协会)一起,进行全球双创人才素质模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及研讨,以不断完善、修订双创人才素质模型和工具。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创新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构成与评价标准研究”(项目编号16CCJG01Z002)结项报告

[2]庄明科,叶初阳,李灿,邵进.创新创业核心素质的质性研究——以扎根理论为主要方法[J].北京教育(高教),2020(10):54-57.

[3]肖为群,樊立宏.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一个整合框架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10):7-10+16.

[4]彭忠华.科技型企业家成长因素评价的层次分析模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 (5) :119-122

[5]王红军,陈劲.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 (7) :147-152

 

编辑:范明宇

指导:孙慧佳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