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速递】“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记大连理工大学冯林教授新课题

2022.05.27

栏目先导

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延伸,创业是创新的实现方法之一,本质上还是创新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离不开专业教育,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开展专业教育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教育很难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冯林

 

项目负责人简介

 

图片

冯林,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现任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任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兼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创造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三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十余项,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等多项奖励,是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创新教育基础与实践》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先后出版《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等教材及专著10余本,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检索论文150余篇,7门次创新创业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等慕课平台上线,选课学生超过250万人。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成立了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大学生开展创造发明等活动。冯林教授自1988年进入大连理工大学学习、1995年留校任教以来,深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2021年,冯林教授牵头申请了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课题,2022年3月正式立项。

 

数十年聚焦创新创业教育

 

冯林老师从求学与任教期间,一直致力于科技创新活动教育教学与实践。大连理工大学先后探索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创办创新实践能力强化班、开设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在学校创新教育从课外向课内延伸的过程中,冯林教授也实现了从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参与者向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角色的转变。

1997年,冯林教授牵头申报《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后,学校大力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将中心教学模式向全校推广,2001年学校申报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再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0年中心开始开展创业教育,2003年学校成立大学生创新院,冯林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2006年创办创新实验班,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2008年学校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冯林教授担任院长职务,2015年学院更名为创新创业学院,冯林教授继续担任院长职务,直到2018年转岗不再担任院长职务。目前,冯林教授不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工作,反而更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之中,与创新创业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智能+”时代背景下,冯林教授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依托、联合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等九所东中西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具体内容如下: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与内容

 

1.建设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标准、建设路径和运行模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将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建设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国内一流的基层教学组织和一流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2.建设原则

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特点,围绕一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着有利于教学组织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和教学团队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理念先进、覆盖全面、功能完备的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室以创新创业教育系列课程群为主导、联合东中西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智能+”基层教学组织体系,为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3.建设路径

建立健全虚拟教学组织的学术规范、工作规则、管理规章、评价规程等管理制度体系,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探索突破时空限制、高效便捷、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师教研新模式,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课堂革命,形成虚拟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4.建设内容

建立机制,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体教研室为主导,联合对外经贸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建虚拟教研室,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线上+线下、虚实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基于“智能+”的跨校协作教研室。建立虚拟教研室管理运行制度,对虚拟教研室提供条件保障、经费保障和政策保障;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课堂革命,建立了分工合作机制、定期汇报交流机制、工作问题反馈机制、教师互访交流机制以及成果推广共享机制等新机制,形成虚拟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加强建设,发挥国家级一流课程引领示范作用。继续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国家级一流课程群,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完善课程群的教学设计和内容衔接,建设课程群思政案例库,将最新科研融入教学,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发挥国家级一流课程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让更多的高校和学生受益。

整合资源,建设优质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一流课程优质资源,建立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的新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引领工作,加大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教师的交流,共享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库。

开展研究,提升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能力。依托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组织教师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积极联合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建设项目,开展课程思政、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讲课竞赛、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探索,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升课程、教材、实验教学等方面的建设内涵。

开展培训,建立“3+X”全职业生涯的培训制度。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线上+线下工作坊,对教师一对一指导。面向教师全职业生涯教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搭建“3+X”教学培训项目,建设优秀教师培训资源库,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成长途径。通过“新教师教学研习班+X”教学培训,帮助新入职教师实现成长转变。通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班+X”教学培训,帮助成长期教师顺利进入成熟期。通过“骨干教师研修班+X”教学培训,帮助成熟期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科学评价,形成质量文化。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依托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外部评价所反馈的信息,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评价;对所承担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建立明确的质量标准和质量要求,建立健全课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开展课程质量评价,建设科学、有效的虚拟教研室教学质量评价制度。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特色

 

形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智能+”虚拟教研室管理运行机制。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体教研室为主导,联合对外经贸大学等九所高校共建“智能+”虚拟教研室,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虚实结合,智慧教学,建立各高校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全体教师会议、集体备课、跨校选课、跨校进修等制度;建立定期汇报交流机制、工作问题反馈机制、授课教师互访交流机制以及成果推广共享机制等工作机制,形成“智能+”虚拟教学组织建设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范式。

建设高水平开放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案例库。虚拟教研室拟开设的《创新思维与训练》、《创业思维与训练》与《创业管理》等3 门课程均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各参加高校共享共建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知识图谱、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习题试题、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典型案例等教学资源,建设开放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案例库。

建立“3+X”全职业生涯的培训制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库。发挥国家级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一流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面向虚拟教研室教师开展全职业生涯教学培训,针对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和中年教师搭建“3+X”教学培训项目,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成长途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资源库。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建设保障

 

1.负责人的研究基础

冯林老师是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是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是两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兼任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作为负责人主持完成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创新方法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与示范、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先后作为负责人或主要合作者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等学术科研奖项。

冯林教授长期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年均教学学时超过200学时,教学质量优秀,近三年主讲本科生课程包括:《创新思维与训练》(又名《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入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32学时,4门次/年);《创新方法与训练》(又名《脑袋打开背后的创新方法》,入选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32学时,1门次/年);《批判与创意思考》入选辽宁省级线上一流课程,课程负责人,32学时,1门次/年)。

此外,冯林教授先后主编或参编《批判与创意思考》、《大学生创新方法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创意设计与专利保护》、《大学生创新基础》、《创造力发展与测评》等著作,从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探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用、创造力的自我测评方法和途径,介绍如何将创意设计应用于商业模式创新,知识产权和专利申请与保护等内容,为高等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教学用书和参考用书,为有志于创新创业或关心创新创业的各界人士提高平参考。

 

2.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全方位支持

该虚拟教研室在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部分骨干成员是教育部创新方法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具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教指委将虚拟教研室作为探索推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重点建设项目并给予支持。

政策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始终高度重视以教研室为主体的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出台了《大连理工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实施方案》,按照主体性、灵活性、持续性、全覆盖的原则,2020年全面重新梳理组建了246个本科教研室,以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定期评选优秀教研室,在教学经费、教改立项、教学评奖、教学绩效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奖励。

经费支持。学校持续加大对教研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每年在本科教学工程经费中设置教研室建设项目,引导和鼓励教研室建设和发展。以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契机,学校将为虚拟教研室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提供专门经费支持。

条件保障。学校拥有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和在线学习空间,为虚拟教研室开展线上教研活动、资源建设等提供有力支持,确保虚拟教研室有序运行,发挥实效,同时为教研室提供必要的教研活动场所、教学设施和条件。

培训保障。学校设有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对教师进行教学促进和教学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教学研习班、骨干教师培训班、教学沙龙等活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3.实体教研室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大连理工大学是全国较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1995年就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并计入学分,1997年《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的建设》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9月正式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引进专职教师,现有专职教师15名,2009年创新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创新创业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2016年开始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将优质资源向国内外开放共享,2020年《创新思维及训练》和《创新方法及训练》被评为国家级一流线上课程。

经过20多年的运行与探索,教研室形成了每月召开两次教学活动等特色鲜明的运行制度。主要活动如下:

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集体备课、课堂革命,促进一流课程建设;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课程助教、教学研讨,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对青年教师一对一进行传帮带;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积极承担各类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0余项,组织教师编写教材20余部,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建设教学资源库、案例库;培养青年教师科研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做到教学和科研并重,科研反哺教学;组织教师指导各类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优异。

 

4.“六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研讨

该虚拟教研室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创新教育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创新创业教育国家级一流课程为依托、联合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兰州工业学院、华北理工大学等九所东中西部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教师共同建设。

教学团队前期具有较好的合作基础,为虚拟教研室日常管理运行提供了可行性。虚拟教研室各组成高校先后联合参加了3项科技部创新方法工作专项项目(人才培养项目),有前期合作基础,建立了分工合作机制、定期汇报交流机制、工作问题反馈机制、以及成果推广共享机制等制度,确保教研室正常运行。

教学团队中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初步形成了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相结合、东中西部高校相结合、老中青年教师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文科与理工科教师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等“六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团队。

 

5.优秀教改成果已高质量、多样化推广应用

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承担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教育部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领跑者,应用推广情况如下:

依托以上改革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取得了一大批创新创业成果。通过各类教学活动每年辐射近万名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00余项,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申请专利2000余项,多个创业团队获得了风险投资,产品走向市场,CASE创业团队受到李克强总理高度评价。

在创新创业课程、教材、在线教学资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被全国高校采用。在中国大学MOOC等6个平台上线了20余门次创新创业类课程,其中《创新思维及训练》在智慧树平台上线有全国1000多所高校、100余万学生修学该课程,位居同类课程前列。出版了《大学生创新基础》、《批判与创意思考》、《创业基础》等20余本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在《中国大学教学》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

在各类大会上做交流汇报,将本成果向全国推广。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全国CDIO工程教育联盟、教育部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性会议上介绍经验或开展师资培训100余次,覆盖教师和学生5万余人。

 

6.多门国家级一流创新创业类课程提供了可行性

该虚拟教研室现有《创新思维与训练》、《创新方法与训练》和《创业管理》3 门国家级一流创新创业类课程,先后有 1000 余所高校 250 万名学生作为学分修学了以上课程。

《创新思维与训练》(又名:《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思维》),是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提问、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在国内率先建成慕课,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超星尔雅平台上线,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级首批一流课程,该课程在全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国内有1000余所高校、100余万名学生作为学分课程修学了该课程,位居国内同类课程前列。

《创新方法与训练》(又名:《脑洞大开背后的创新方法》),是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基础课程,课程培养目标是通过问题识别、问题解决和概念验证等阶段不同工具的学习,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该课程在国内较早建成慕课,在中国大学 MOOC、智慧树、超星尔雅平台上线,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到目前为止,国内有300余所高校、30余万学生作为学分课程修学了该课程。

《创业管理》是面向本科学生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类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融创业知识与商业实践为一体,让学生能亲身体验创业的流程,同时为学生与创业实干家们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该课程在国内较早建成慕课,在智慧树平台上线,是国家级一流课程,到目前为止,国内有400余所高校、22余万学生作为学分课程修学了该课程。

 

7.校企合作,互促共赢

出版社和科技公司将参与虚拟实验室的建设,这两个单位在前期与实体教研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实体教研室在高等教育出版社了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北京亿维讯同创科技有限公司也为实体实验室提供了创新方法师资培训和多种教学和实验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在出版社出版了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教材,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基础》、《大学生创新方法》、《大学生创新实践》、《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方法》、《批判与创意思考》、《创造力:发展与测评》、《大学生创新方法应用案例与评析》、《创业基础与实务》、《创业管理》、《商业画布》等 20 余本教材及专著,今后出版社将一如既往的支持虚拟教研室新形态教材建设和数字教材建设工作。

与创新方法师资培训,无偿提供创新方法应用软件等软硬件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未来展望

 

以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牵引,推动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了“三创融合、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具有鲜明的特色。大连理工大学将以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牵引,加强跨专业、跨部院、跨学校、跨地域的教研交流,协同开展课程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等多元探索和实践,推动教学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为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其他建议与设想

 

未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将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更好地助力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申报书

2.冯林,张崴主编;路慧,乔婵副主编. 大学生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系列教材 批判与创意思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07.

3.裴钢主编;冯林,罗玲玲,王滨副主编. 大学生创新方法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12.

4.张崴,冯林主编;张建博等副主编. 创造力发展与测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09.

5.张崴,冯林主编. 创意设计与专利保护[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9.12.

6.冯林主编. 高等学校创新创业系列 ICOURSE教材 大学生创新基础[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02.

 

编辑:张渊

排版:梁欣月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