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造能力,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指引大学生坚持德学兼修,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观察社会现实,深刻理解国情民意,涵养创新精神气质,敏锐捕捉创业机会,着力造就服务国家、心系大众、敢为人先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温和瑞
个人简介
温和瑞,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2020年5月起任江西理工大学校长。先后在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英国普利茅斯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他主要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功能分子材料化学,中国化学会晶体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获评“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江西省“5511”重点研究计划等省级项目多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等奖励。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 Inorganic Chemistry, Journal of Material Chemistry, C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论文他引二千余次。长期主持江西理工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推动者,在创新人才培养新理念的形成和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新动能,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造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2015年以来,江西理工大学坚持面向所有专业和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政产学研协同培养为路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通过不断强化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植入创新创业基因;加强创新实践,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强化创业项目孵化,培养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探索构建了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新模式和新路径。
编 者:温校长,请您分享江西理工大学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特色和成效?
近年来,江西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
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学校在广泛开展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大讨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这个目标,坚持面向所有专业和全体学生,构建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学科竞赛三大三大平台,深化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学籍学分制度四项改革,推进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文化环境、互联网+教育体系、服务支持体系等五项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坚持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中,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
从人才培养的发展目标构建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一是针对全体学生,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业意识,植入创新创业的基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构建基于实践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推动形成具有江西理工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建立知行创客书院,建设创客读书分享会品牌,打造江理双创讲坛、创业沙龙和双创周活动;二是针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聚集一批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科技竞赛平台、基于工程实训的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创新创业竞赛平台和创新创业社团,引导同学们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三是针对有创业项目和强烈创业热情的学生,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通过校地融合,校企协同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搭建创业项目孵化平台,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创业者提供场地、资金、创业辅导、工商登记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赋能创业者。
从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构建基于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推进《创新创业基础》必修课教学改革,建立了理论学习-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体系。针对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关键环节,设计一系列工作坊,植入企业参访、企业家深度访谈、案例研讨、市场调查、路演与答辩等实践环节。建立基于“团队+项目+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团队意识,切实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注重实践训练,教与学都紧紧围绕做来展开。建立思创融合新模式,通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植入创新创业红色基因,加强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打造创新创业实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平台、创业大赛平台,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改革中形成独具江理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新理念。学校秉持“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重在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创业项目孵化过程中,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思考如何做,强化实践应用,在实训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凝练方法和理论,在真实的创造环境中学习创新理论,在真实的创业过程中学习创业方法,弘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创业、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
近年来江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创业人数明显增加,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一些毕业生实现了自主创业,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创业典型。2017年学校荣膺全国高校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21年学科竞赛排行榜显示我校列全国高校63位,三门创新创业课程认定为江西省一流课程,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获批江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园、江西省第二批众创空间、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江西省第二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涌现出一批以“小平科技创新团队”为代表的优秀学生创新团队,产生了以“监考机器人”、“蜘蛛侠机器人”、“柔美穿戴式锂电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设计作品。成功孵化出多个创业团队,研发了3D桌面打印机、睡眠仪、蓝牙车锁以及激光雕刻机等产品,并成功实现商业化,江西创数科技团队成功众筹近百万美元,2021年成功入驻深圳市国家级众创空间大公坊基地;2017年,机械工程专业曾江月等研发的光固化3D打印机“Spark Maker”成功众筹50多万美元,近年学校大学生科技创业成效明显。
编 者: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您如何看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义?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高度不确定的未来,唯有具有高素质和适应未来变化能力的人才,才能拥有发展定力,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适应未来变化的素质和能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素养、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内涵是面向学生开展的一种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这种价值塑造包括知识价值、思想价值、意志价值、能力价值、素质价值等;能力培养而言,就是培养学生面向未来职业发展的能力,培养具有创造社会价值和服务国家发展能力的公民。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能力正在成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要在未来发展中拥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事务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要有超强的创新创业力,国家的创新创业水平是由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构成的。因此,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重要内容,是塑造国家强大发展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创业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深刻观察社会,了解国情民意,敏锐捕捉社会问题,在服务国家、心系大众和社会治理中建功立业。创新创业教育要以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为使命,以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创新发展能力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建设具有思想价值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深度融合,构建融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思维训练、创业意识养成与思想价值塑造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编 者:结合贵校发展实情,您认为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与痛点是什么?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的难点是如何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痛点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生态文化建设还较薄弱。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追求还缺乏共识。创新创业教育从我们国家层面是高度重视,但具体到学校,特别是具体到教师和学生层面,还存在理念认识还不到位的问题。我认为关键还是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还未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
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深入落实不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不深入,顶层设计还不够,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还不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没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兴趣驱动,注重过程,提升能力”的要求。创新创业大赛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体现不够,存在着过度包装和追求成绩的倾向。
三是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高校、政府、社会和产业等相关主体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各种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操作性不强,落地性不够。创新创业支持与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创新创业社会资源导入不够顺畅,还存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创新创业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浓厚,一些学校仅仅传授简单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实践以及创业孵化深度与广度还不够,大学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还需要进一步浓厚,要塑造大胆尝试、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要让创新创业文化成为社会、学校和师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追求。
编 者:您认为我们高校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专创融合”呢?
要变革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模式,把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全领域。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只是在原来的专业教育之外增加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还未能实现真正的“专创融合”。现在的专业教育更多还是注重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在专业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融入创新思维、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能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和适应未来不确定性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要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但更重要的是专业教育也要围绕如何来达成这一目标开展。因此要变革当前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教育要坚持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从以专业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转变,要从以学为主转变为学做结合,注重理论思辨和实践训练。因此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践环节的设计都要思考如何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培养有效融合,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利用所学专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启创新创业之路;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和市场,基于真实需求,利用学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将创意转化为产品,再将产品落地实现商业化,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编 者:面向未来,贵校创新创业教育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
江西理工大学是一所有色金属矿业、冶金、材料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为国家和行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是学校的使命和责任。学校“十四五”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专业教育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继续完善分层分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立适应全体学生的普及化创新创业教育和个性化创新创业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植入创新创业基因,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有创业兴趣的学生,以创业实践教学为主要内容,开设创业实验班,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培养。面向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校园创业空间和孵化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支持条件,让学生创业者在创业园区实现商业训练,着力提升学生发现市场、管理企业、商业决策、市场营销等创业能力,引领学生走上创业的道路。
二是构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以培养创新思维为基础、创业能力为核心、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式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转变、从以讲授知识为主向以学生体验实践为主的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植入移情、专注、创造、体验和反思等实践教学活动,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通过学做结合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
三是建立政产学协同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路径,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多元化培养的需求。校地融合,搭建创业孵化平台,打造创业支持体系,让创业学生能真正获得创业训练,获得创业价值。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合作创业平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项目化,从企业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中寻找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科教融合,构建分层分类的学科竞赛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把促进本科生进入教师学科研究团队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把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构建基于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融合的学习模式,促进创新教育从理论传授向能力培养的转变。
四是建立“团队+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团队与项目的融合。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学科竞赛、市场需求、企业技术需求等项目为载体,以兴趣为导向组建团队,面向社会和企业实际问题,紧紧围绕实际项目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通过团队模式的实践方式,学生通过兴趣小组自主设计与合作探索完成项目,从中不但学到知识与技术、训练创新创业思维,而且学会竞争与合作,懂得荣誉与责任。
大学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高地,通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培养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和强大的动力引擎,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大潮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参考文献
[1]《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关 于 进 一 步 支 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3]温和瑞.江西理工大学校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能
http://jx.news.cn/xhft/2022jxlg_whr.htm
[4]温和瑞.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推动一流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J].江西教育,2022(07):26.
投稿:江西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编辑:张渊
排版:孙文卿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