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民办与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团队培养模式研究——记皖江工学院朱昌平老师基金项目成果

2022.06.24

栏目先导

全心全意为全院师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做好服务,为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教师更有事业成就感”,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硬件、软件,持续优化服务机制。通过把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具体需求服务到极致,来践行学校坚持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朱昌平

 

项目负责人简介

 

 

朱昌平,河海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现任皖江工学院双创学院院长。爱校爱生、常年和学生在实验室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出版学术专著3本,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0多件,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摘录40余篇。获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3项。科研中坚持产学研结合,已有“超声SF6电气设备安全检查”、“超声蔬果农残除去”等技术产业化并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002年和2017年分别创建河海大学声通315和文天卓越实践创新创业团队,每个团队常年本科生人数均超百人。坚持有教无类、立德树人,已培养优秀的本科毕业生300余人、研究生30多人。主持完成国家和省教研项目26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2011年获江苏省教学名师奖。

正文

2017年,朱昌平教授在皖江工学院担任双创学院院长后,思考最多是如何结合民办高校的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为此,朱教授积极参加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和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联盟的全国研讨会,广泛与同行交流,对民办高校存在劣势与优势初步有了准确把握。随后,朱教授着手撰文研究提高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办法,并申报了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课题,课题 于2018年正式立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不仅在资金给与资助,而且邀请专家和同行对开题报告、中期进展报告、结项报告、后期发展全程进行严格评审和关心指导,使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民办与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团队培养模式研究》(2017CCJG001)、安徽省重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百千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7jyxm0975)等国家和省级课题顺利完成。

朱昌平教授带领课题组立足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实际,带领师生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实施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为路径,以专创融合、团队培养模式为鲜明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范式。近五年来,朱教授指导学生获得国家受理发明专利70余件,其中10余件已授权。学生凭借创新创业实践中练就的过硬本领,受到社会欢迎。

项目团队实践研究成果被国家核心期刊报道20余次,被兄弟院校邀请交流30多次。朱昌平教授2017年入选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候选人、聘为iCAN首批金牌讲师、荣获北京大学“创课”大赛奖;2018年获iCAN教育之星;2019年成功申报“无人机开发及数据应用安徽高校联合重点实验室;2020年获批马鞍山市创业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团队培养模式”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021年安徽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指导师;2022年“民办高校实践育人模式” 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一、课题设立与执行情况

1.针对民办高校团队建设困难,从理论上探寻解决之法

针对民办高校建团队存在“无博硕学科点聚人困难、教师队伍不稳老少居多、学生基础欠牢激情不高”等难题,项目团队分专题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诸如:

  • 国际私立名校为何英才辈出?因为学校和社会把学生自立自强放在培养首位,坚持成长比成功重要;
  • 昔日私立南开大学为何誉满中外?因为张伯苓校长拥有公共精神,倡导“公”“能”教育;
  • 中国民办基础教育为何广受认可?因为学校以学生为本,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借鉴民办高校先进经验,从实践上提出团队建设方案

       课题组借鉴国内外民办高校先进经验,从团队构建的“目标、人员、定位、权限、计划”五个要素进行了探索实践,并提出以下要点:

  • 认清自我,扬长避短;
  • 有教无类,梯队接力;
  • 聚焦应用,靠谱做事;
  • 责权明确,分层管理;
  • 半月交流,持续改进。

项目团队经过三年的教育实践初步证明:这些团队建设举措符合民办高校实际,项目受到了董事会、导师、学生的好评。

3.科教协同调动导师积极性,有教无类为全校同学热情服务

项目团队实施科教协同,人才培养与教师科研有机结合,形成20位领衔导师团队,2019年成果申报安徽省高校联合重点实验室建设点;创建了皖江工学院“百千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团队体系,成功组建14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团队。近500名同学通过项目训练和学科赛事培养与提升创新创业能力;项目组通过课堂教学,任命5—8名同学为实验室组长,带动数千名学生共同进步;此外,双创学院面向全校一万多名同学开放,实时为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提供热情的服务和有效的帮助。

 

   二、研究成果:专创融合、团队培养的双创人才培养范式

项目组依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民办与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团队培养模式研究》(2018CCJG001)课题,立足民办本科高校办学实际,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以构建立体化、全过程培养体系为抓手,以实施导师制、导生制、导学制为路径,以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平台为支撑,以专创融合、团队培养模式为鲜明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范式,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些有效方法。

1.务实性地构建双创团队的人才培养机制 

项目实施过程中,团队坚持以“面向全体、强化应用、融合专业、文化引领”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找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谋求二者协同发展,不断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2.持续性地实施多元协同的团队培养模式

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中,项目团队总结提炼了“科教协同、整体协同、分层协同、多元协同、双向协同”的“五位一体”团队培养模式,为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团队建设找到了一些规律。

 

 

3.探究性地凝结双创团队的教学学术成果

项目团队坚持以团队建设理论指导人才培养,从理论和实践中探索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坚持问题导向,持之以恒开展教学研究,把民办高校双创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凝练成论文和专著,丰富了相关领域的教学研究。

 

三、研究成果与成效

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双创教育实践团队模式受到校内师生好评。三年多时间来,学校关注创新创业学院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师生越来越多,学校的双创教育得到了持续稳定的发展。项目负责人以及团队不仅按时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项目研究达到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能力提升、加速平台建设等可喜成效。

1.建成并完善了皖江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在本项目的支持下,负责人带领项目团队坚持“师生同泡实验室”、“点线面定期交流”、“反思总结推广应用”等做法。2017-2019年,课题组建成了卓越班为代表的14支学生双创团队,使500名同学以实验室为家、开展项目实践,创建了“百、千、万”双创团队培养模式。

项目团队引导本科生自主提出课题并实际完成作品,凭借实践中培养的素养和能力,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学科赛事50多项,学生为主获受理国家发明专利46件,其中授权1件;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学科赛事奖励50余项。这些成绩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性和推广应用性。

2020年5月7日, 在2020年皖江工学院中层干部培训班上,学校安排项目负责人朱昌平教授专题介绍项目成果,学校董事长和全体与会人员一致给予点赞,并将逐步在校内推广应用。

 

 

2.成功申报了无人机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建设点,使科教协同育人有了更高的平台

根据项目前期成果,团队于2019年成功申报“无人机开发及数据应用安徽高校联合重点实验室(皖江工学院)”平台。

3.成功申报了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系统总结与推广项目研究成果

三年来,项目团队在培养实践创新创业人才方面成效显著,并凝练出一批以团队建设为重点,由点到面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学学术研究成果。根据项目成果,朱教授“专创融合、团队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2020年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积极实践并持之以恒反思总结,理论成果硕果累累

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教学反思与总结。除了按照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中的专家指导改进与优化教研方案以外,课题组撰写校验经验,发表教研经验论文19篇。其中,联盟年会优秀论文2篇、CSSCI论文4篇、北大核心5篇;完成30万字专著《民办与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书稿修撰中)1本。项目团队的做法近20次在国内外高等工程教育期刊发表,朱昌平教授团队受邀在国际会议、国内兄弟高校、企业、研讨会介绍项目成果20次。

 

 

参考文献

1.2018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民办与独立学院双创教育的团队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8CCJG001)

2.朱昌平,何海霞,周笑晨,王飞,高远,朱金秀,常雪琴,陈秉岩.阶梯式培养方式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3):183-187.

3.黄波,朱昌平,黄健元,李峰.基于用户视角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以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8(09):69-74.

4.黄波,朱昌平.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34(24):68-71.DOI:10.13546/j.cnki.tjyjc.2018.24.015.

5.周仲海,朱昌平,陈秉岩,刘丹平,朱晖.“双创”背景下协同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7):23-26.DOI:10.16791/j.cnki.sjg.2018.07.006.

6.周仲海,朱昌平,刘丹平.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31-34.DOI:10.16791/j.cnki.sjg.2017.11.009.

7.周仲海,朱昌平,刘丹平,朱金秀,苑明海,陈秉岩.基于OBE理念协同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37(09):193-196+201.

8.闫杰,朱昌平.民办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分析与创新能力提升办法研究——以安徽省15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06):131-137.

9.张晓花,朱陈松,朱昌平,朱益鹏,陈秉岩,郑剑锋,强浩.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的新工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评价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11):209-213+238.

10.肖文,朱昌平.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融合途径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6):71-73.

11.李晴,余文荣,朱昌平,王烨青,史丽娟.口袋实验室建设助推“虚拟仪器应用技术”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0,42(03):162-166.

12.朱陈松,朱昌平,张晓花,刘明.用户创新社区建设对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0,36(22):173-176.DOI:10.13546/j.cnki.tjyjc.2020.22.039.

13.黄翠,朱昌平.应用型高校绩效管理的困境与改革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3):38-40.

14.黄翠,朱昌平.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对应用型高校教师离职倾向的影响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20,22(04):104-107.

 

编辑|排版:武慧芳、张渊

指导:孙慧佳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