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创新意识、创业意识、创造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只有具备这三个素养,才能使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用武之地,所以在全国高校内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势在必行。——姚建文
项目负责人简介
姚建文,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国家级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担任云南大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国家级一流课程(社会实践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负责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赛教一体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设计与实践项目负责人。2020年获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指导教师优秀事迹”荣誉称号。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50余项,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主编出版教材(著作)10余部,在《宏观经济研究》、《思想战线》、《经济问题探索》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第五届、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获两项金奖、一项铜奖。
姚建文教授1985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数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97年至2001年在职攻读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004年8月至2005年1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做访问学者,在做访问学者期间接受了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及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熏陶,回国后致力于开展大学生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探索。
姚建文教授始终认为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包括对国家经济的支撑和就业岗位的提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当中,他始终呼吁应该给企业家足够的尊重和支持,倡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各类社会调查及企业调研,达到了解社会、了解企业、了解学习企业家创业精神的目的,在潜移默化中给同学们灌输创新、创造、创业意识。
2006-2020年,姚教授在担任工商管理系主任及学院教学副院长期间,大力推动云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发展。2008年在学院内部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2009版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科基础课,同时开设了工商管理类十门创新创业方向选修课,在学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程中,姚教授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教学研究,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方法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在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学校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根据2015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决定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纳入全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共必修课模块,并在2017级全校所有专业全面铺开。在学校各级领导及部门的支持下,云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相继成为首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成员单位,首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并于2019年度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云南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为云南省及周边地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2021年姚建文教授牵头申请的教育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虚拟教研室”课题于2022年5月正式立项。
虚拟教研室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
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及课堂教学实践的新型基层教学组织,是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探索。姚教授团队围绕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重点任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新路线,从理念、技术、方法、评价等方面开展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研究。
本教研室以国家级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主要面向边疆民族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的所有专业学生开设普适性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普及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技能,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和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目前,本教研室已联合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和云南省12所高校,从虚拟运行机制、教学研究机制、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机制、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师资培训机制等五个方面开展建设,并将进一步扩大高校覆盖面,深入挖掘并汇集全国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及地区高校创新创业优质资源,助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构建多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新路径和新模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努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
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与内容
建设目标
本虚拟教研室旨在挖掘并整合边疆民族地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的优势资源与特色,构建多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新平台、新路径和新模式,不断提升高校及创新创业人才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推动区域可持续和创新发展。
1.建设区域引领品牌课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通过师资、团队、教材、案例等,实施精品课程、教学成果、教学名师培育工程,建设由创新创业任课教师、企业导师、优秀投资人等构成的专家资源库,加强校际、校企、校地的合作与交流,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探索边疆民族地区示范性虚拟教研室新模式。
2.打造课程资源共享库:以知识共享和价值共创为建设理念,搭建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创业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十二所高校实现师资交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3.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边疆民族地区一流创新创业人才综合能力为目标,建立高校间的“课赛结合+项目带动+实践训练+竞赛育人+产教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育人目标,培养边疆民族地区创新创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建设内容
本虚拟教研室从虚拟运行机制、教学研究机制、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机制、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师资培训机制五个方面开展建设。
1.建设虚拟运行机制:以十二校两企两社两平台合作模式为基础, 建立跨院校、跨层次、开放式的虚拟教研室。
2.建设教学研究机制:各合作方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资源优势,依托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组织开展研讨,促进高质量教改项目的申报、高级别比赛项目的培育、高水平教研论文的发表、优秀案例的开发。
3.完善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机制:通过“线上线下+翻转课堂+实践实训+赛学一体”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学生扎根边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红色筑梦之旅等社会实践活动,致力于提高各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质量和就业创业成功率。
4.建设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共享教学资源——各高校结合自身区域特色和学科专业特点共同探索创新创业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共享所遴选出的优秀教学方案、教学课件、项目案例、典型习题等资源,持续优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和覆盖范围,各高校师生可通过共享平台申请使用。
5.建设师资培训机制:通过虚拟教研室邀请优秀企业家、技术专家、创业导师、风险投资人、创业先锋等开展线上线下授课、培训、交流、指导,组建多个热爱教育、教学水平高、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
虚拟教研室建设特色
1.区域联合式课程建设模式:以云南大学国家级一流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构建联合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核心+特色”三类四层次课程体系;通过十二高校、两出版社、两企业、两平台联培共建虚拟教研室合作模式,实现课程、教材、案例、师资、项目等全方位课程资源开发。
2.产教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云南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云南省众多高校及全国优质企业共同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项目孵化空间、产教融合基地,实现“教-学-训-赛-创”为一体的创新创业育人模式,主动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及企业高质量发展,将高校的人才链、教育链与企业的产业链、创造链有效衔接。
3.立足边疆辐射一带一路沿线高校:以云南“三个定位”为目标,以云南大学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创新创业教育分委员会为依托,致力培养边疆民族地区“敢闯会创”的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与交流。重点从人才培养、师资培训、专家智库、学术研讨、科技成果、项目孵化等方面开展活动。
虚拟教研室建设保障
建设基础
1.运行制度:自教研室成立以来,已建立了课程教师选拔制度、教研室研讨活动制度、平台运行保障维护制度、课程质量评价制度及师资考核制度;组建了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构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教学培养目标以及“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教学体系,与北京新道公司合作开发了“赛教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打通“教-学-训-赛-创”各模块,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维度的立体考核办法,变单一考核为综合考核,重视课程考核的创新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成果的孵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2.活动组织:截至2021年秋季学期,本教研室累计为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275个教学班,合计9800学时,学生选课人数达到13750人,助力“互联网+”大赛等学科竞赛的项目培育与孵化、一流专业建设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教研室采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50余次;组织教师开展校内外培训30余次;每学期开学和期末都定期组织开展教学研讨会;组织开展试卷非标准化改革,形成了以创业计划书和创业竞赛为导向的“赛教一体化”考核模式,有效推进专创、思创、科创、文创、就创的融合。
建设可行性条件
1.引领示范作用突出:作为牵头院校,云南大学经过多年探索,构建“教育-参与-培育-孵化”四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云南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标杆示范作用。虚拟教研室带头人姚建文教授指导的“小猪豪豪”项目、“红岭金”项目分别获第五届、第七届“互联网+”大赛国赛金奖,被评为全国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曾受邀向多所高校分享创新创业教育经验,5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交流。
2.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显著:2018-2021年,学校大创项目申报数量逐年上升,获省级立项599项,国家级立项271项(重点项目4项);2016年至2021年获“互联网+”大赛省级以上奖项382项(其中2021年获国家级2金1银5铜、产业赛道3个项目获入围奖),学校首获全国先进集体奖,其他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380余项。
3.线上线下结合紧密:由云南大学、万学集团、新道科技提供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实现各校教研活动、师资培养、资源整合、项目指导、课程开发的实时互动,创新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效率,实现衔接各类学校、跨越地域空间的创新虚拟教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最后,姚教授叮嘱希望虚拟教研室和教育界的同仁“要加强全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普及宣传,让公众真正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如此,创新创业教育才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注:“联盟”官微所发布的“双创学者”专栏所有图文及视频信息均受版权保护,未经著作权人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授权转载:请在对话框回复“转载”。
编辑:张渊
排版:梁欣月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