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时代需要有创意、会创新、能创业的人。 ——贾建锋
个人简介
贾建锋,东北大学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2019-),东北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研究院)负责人,曾任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2015-2019)。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中国双创·创业创新典型导师,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首届青年拔尖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辽宁省科技创新发展智库首批入库专家,东北大学首批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曙光学者”,东北大学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干部教育培训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评审专家,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协作体理事长等职务。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与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6部,译著1部,教材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2项以及其他省部级项目20余项。完成的资政建议被《教育成果要报》、《教育决策参考》、《科技工作者建议》等采纳,并获得辽宁省委领导批示;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全国百篇优秀教学案例奖,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省政府奖)一等奖等50余项奖励,并被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媒体报道和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等转载。
正文
生命总是会有无数种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些可能带给我们很多挑战和尝试新事物的机会。2015年11月,受学校任命,贾建锋来到东北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担任副院长的职务。正是因为这次宝贵的工作机会,开启了他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于他而言,这是一次挑战,因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对他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同时,这更是一次机遇,因为这个工作经历让他有机会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去审视一个新领域,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在实践中进行不断检验和逐步完善。2021年,贾建锋教授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基金项目(2019CCJG01Z005)等项目的支持下,将六年艰辛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结果汇聚成专著《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以飨读者。
一、内容概述
六年多以来,贾建锋教授先后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学生在创新创业类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0余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其中,“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互联网+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和全国TRIZ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特等奖均属辽宁省首个金奖或特等奖。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经历,贾建锋教授出版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包含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评价四篇共计9章的内容。
第一篇 系统构建篇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采用理论探讨、案例研究的方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并提出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1章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构建: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本章结合我国大学实践经验,采用理论探讨的方式,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本章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由内源性要素、基础性要素和发展性要素构成,在此基础上又可按照生态角色进行要素归类。第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内循环和外循环两部分:内循环由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构成,可以基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构建递进式的内循环模型;外循环由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股螺旋构成,并时刻进行着市场、政策、财务、文化、支持、人力的物质交换。第三,内外循环通过支撑机构紧密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由大量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具有主动性的主体所构成的网络结构。
第2章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案例研究:基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采用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美、英、日三个国家、五所高校的案例和编码分析,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本章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包括5个主要参与主体(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和校友)、4个主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氛围、知识平台、实践平台和创新创业网络平台)和9个关键构成因素(创新创业思想因素、创新创业支持因素、课程因素、师资因素、社团因素、实践活动因素、政府因素、企业因素和校友因素)。第二,根据参与主体、组成部分和关键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适合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第三,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进一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二篇 课程体系篇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轨迹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依据多主体的不同供求情况,从个人-环境整体匹配程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基于辽宁省高校的调查数据,提出了供需匹配差异度测算公式,并对学生-学校与学生-教师供需匹配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第3章 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本章依据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轨迹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引入成熟度思想,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熟度模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轨迹进行描述,模型基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两个维度,包含无序级、初始级、提升级、优化级和实践级五个能力成熟度等级,形成了阶梯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框架。第二,在模型构建的基础上,提出动静结合的课程体系设计方法,其中以静态课程体系为主体,包括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体系两部分;动态课程体系为补充,包括检查测评和差异修复。
第4章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依据多主体不同供求情况,从个人-环境整体匹配程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中的个人-环境匹配关系分为学生-教师、学生-学校和学生-企业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为供需匹配、要求与能力匹配两种类型。第二,从提高供求匹配程度、使能力与要求相适应、控制不匹配时的效果三方面出发,提出水平课程体系和梯度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给出相关的实施建议。
第5章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供需匹配差异及实证分析:基于辽宁省高校的调查数据,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模块化处理后,提出了供需匹配差异度测算公式,对学生-学校与学生-教师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学校供给高于学生需求,教师供给低于学生需求。第二,不同的课程体系模块在不同年级供需匹配差异有所不同,但实践形式供需匹配差异最大,课程内容供需匹配差异最小。第三,从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引导和激发学生需求和注重差异化供给三方面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三篇 师资队伍篇
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和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分析,采用规范的研究过程构建了创新创业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策略和注意事项。
第6章 创新创业教师胜任特征模型的构建: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和创新创业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现状的分析,采用规范的研究过程构建了创新创业教师胜任特征模型。主要结论: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存在可满足创新创业教育需求的教师总量严重不足、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有效开展、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管理体制不健全四方面的问题。第二,通过文献研究、职能分析和行为事件访谈提取出16项创新创业教师的胜任特征要素,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创新创业教师胜任特征量表和调查问卷。第三,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调查所收集数据分析,构建了创新创业教师的胜任特征模型,该模型分为创新创业元胜任特征维和创新创业专业胜任特征维两个维度。其中,创新创业元胜任特征维包括自省能力、社会责任感、选择判断力、职业工匠精神、团结协作能力、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9项特征;创新创业专业胜任特征维包括创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创新创业专业知识、教学评价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7项特征。
第7章 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基于构建的创新创业教师胜任特征模型,详细分析其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优势与原则,探讨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策略和注意事项。主要结论:第一,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动态性、目的性和职位性原则。第二,基于胜任特征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主要包括基于胜任特征的甄选策略、基于胜任特征的考核策略、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策略和基于胜任特征的职业发展策略。
第四篇 实践评价篇
结合产研双方力量,设计了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从学生视角出发确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要素,并采用柯氏模型的基本框架,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第8章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设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推进。然而,高校由于自身资源的限制往往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体系的重要性,导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基于此,本章结合产研双方力量,构建校企合作的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体系是完善“双创”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环节。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创新创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实践平台和实践课程两部分。第二,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实践平台建设不足、实践课程形式单一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不平衡。第三,校企合作建设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参与高校创新创业建设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需要。第四,校企合作模式下创新创业实践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建立“软硬兼施”的实践平台、构建“内外兼修”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建设“知行合一”的师资队伍。
第9章 基于消费者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设计:基于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本章从学生视角出发确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指标要素,并采用柯氏模型的基本框架,构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主要结论包括:第一,消费者导向评价模式理论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支撑是适合的,基于柯氏模型的基本框架来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第二,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和结果层四个层面出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由4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和22项三级指标构成。
二、专著亮点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创始主任张玉利教授亲自为本书做序。在序言中,张玉利教授提到: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在全国各大高校燃起了“星星之火”,如何让这分散的火苗聚集起来,形成“燎原之势”是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很高兴地看到东北大学贾建锋教授和他的团队所撰写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即将出版。该书结合理论分析、案例研究和模型构建等多种方法,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计、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评价等内容。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以下三个优点:
首先,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观点。该书详细介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以及现状,呈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观点,语言生动,通俗易懂。
其次,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解构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该书以生态系统观为统领,借助理论探讨、案例研究等多种方式对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进行构建,并进一步采用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胜任力模型对该系统的两大核心要素(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进行了系统探讨,繁简分明,逻辑清晰。
最后,以指导实践的思想,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应用。该书十分注重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突出强调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践问题,提出了众多可供参考和学习的对策建议。
三、专家推荐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大学、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等多个主体良性互动形成的,其核心要素包括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践平台等。本书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构建出发,视角新颖独特,将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和鲜活实践有机整合,不仅为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给出了系统性的指导,还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给予了有益的启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吉林大学原常务党委副书记 蔡莉
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走出学校、连接课堂与社会,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是创新创业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书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和案例研究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思考,值得创新创业教育者和研究者借鉴参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 李新春
“Entrepreneurship”意涵创业精神、企业家精神,高校当务之急是培养学生基于创新的创业精神,是人格培养。这本书为高校如何构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学生人格提供了系统思考。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魏江
参考文献
1.贾建锋.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1年11月. (ISBN 978-7-5218-2087-4)
注:“联盟”官微所发布的“双创学者”专栏所有图文及视频信息均受版权保护,未经著作权人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授权转载:请在对话框回复“转载”。
编辑:张渊
排版:武慧芳、孙文卿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