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创新创业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根基。职业院校专业贴近市场,强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教育有着独特的资源和优势。
——詹先明
作者简介
詹先明,教授,现任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长、创新创业学院(宣城创新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指导》等教材,主持省级以上项目10余项,带领团队指导学生获互联网+国赛银奖、铜奖,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等奖项,市青年骨干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
正文
自2008年以来,詹教授带领团队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编写教材、发表论文、2017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詹教授团队在课程、活动、孵化等方面深入推进,逐步形成了“三级进阶、两课双线、融合递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体系。团队不仅完成了三年毕业生创业率5%的“双高”建设指标,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提高了高职院校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图1 詹教授团队成员
一、探索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针对专创融合不够、缺乏系统性、生态支撑体系跟不上等问题,詹教授团队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进行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全面发展,逐步构建起“三级进阶、两课双线、融合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成效突出。
1.构建“三级进阶、两课双线、融合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创融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质量突破口,以“创新创造力为核心”,把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形成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2所示)。所谓“三级进阶课程”是指“创新创业启蒙+创新实践体验+未来企业家培训”;所谓“三级进阶实践平台”是指“社团活动+系列竞赛+基地孵化”;所谓“两课双线、融合递进”是指“必修课+选修课”、“线上课+线下课”相结合,专创融合、思创融合、赛创融合、师生同创。
图2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
2.构筑三级进阶式实践育人平台,全方位推进创新创造能力培养
学校以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为根本,构建“社团活动+系列大赛+基地孵化”三级进阶式实践育人体系。依托创新协会社团、“互联网+”、“赢在宣城”等赛事活动,支持了100余项学生实践项目,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整合资源,建立孵化平台,有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近2000平方米,提供项目咨询、注册法务、市场推介等一站式服务,已孵化成功项目 406个。
图3 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一)
3.“思创融合”系列活动,塑造新时代价值观育人育才
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通过有关项目社团,“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打造精品“双创”第二课堂。丰富课程思政内涵,聚焦革命老区,引导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承办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图4 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实践活动(二)
4.“师生同创”产教融合,助力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建设
学校全方位全程激发、引导、训练、扶持学生,系统性推进创新创业能力素质人格培养。师生结对,同学同创,进行“一对一”项目帮扶,丰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如“味·宣城”项目搭建了一个由政府财政资金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园区牵头、新农人联盟、高校做技术支撑的服务平台。
图5 创新创业教育产学研基地建设
5.案例、合作、项目制学习及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创新素养
学校以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为根本,探索案例、合作等项目制学习;团队运用发展性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创造思维。团队引导理论和实践有效衔接,将情境化、情感化相结合,专业上以赛促学、促教、促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将“想法”向项目孕育转化,逐步扶持学生“项目”走向落地。
图6 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6.课程、活动、孵化协同推进,整合资源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生态
学校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教学、管理、后勤等部门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创新创业启蒙、系列活动和孵化实践协同推进。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大课堂、思政大课程,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生态(图7)。
图7 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经验
1.培养体系创新:专创融合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三级进阶、两课双线、融合递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质的突破口,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合递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探索结合高职人才培养应用性的特点,切实有效地提高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
图8 创新创业教育团队研讨人才培养体系
2.培养模式创新:课程、活动、孵化一体化层级递进
学校启蒙教育、系列大赛、孵化实践一体化递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观塑造一体化协同。我校赛事活动多参与面广,学生60%参加过各类比赛和活动。创新创业学分评价指标体系,课程、活动、孵化互为促进,把启蒙与训练和孵化协同贯穿起来,形成了一体化协同递进育人模式。
图9 以赛促学的创新创业教育
3.培养机制创新:思创融合、赛创融合
学校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拓展创新创业教育内涵,通过社团等将课程思政、专业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爱心3030303项目志愿者服务结合专业服务社区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此外,学校丰富课程思政内涵,聚焦革命老区,引导师生服务乡村振兴,承办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图10 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
4.培养方法创新:“师生同创”产学研创一体
学校师生“同学同创”项目化产学研创一体,以专业实训及产学研项目为支撑,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突破口,发掘出好项目。为推动产教结合、成果转化,助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三、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通过15年的探索,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典型人才,诸如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邱军强(技能大师)、全国最大网上鲜花销售平台总经理陈珊(鲜花订单量全网第一,年营业总额过10亿)、新时代“新农人”周志华(省优秀大学生,创办众盛农业合作社,“市青年致富创业带头人”);还完成了近三年毕业生创业率5%“双高”建设指标,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奖项200多项,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的水平质量,获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得到省电视台,安徽日报等单位的报道宣传。
1.丰富了新时代高职类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突破口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涵盖目标定位、培养过程、教育评价及教育生态方方面面。
2.高职院校思创赛创融合、师生共创教育和社会效益突出
学校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医护专创融合社会成效突出,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育人影响深远,学校签订了100多项合作协议。“赢在宣城”大赛吸引了几千名师生踊跃参与,一批批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发展。师生同创“五维一体”农产品助推系统,以特产区域为连点,同全国76个合作社、农场、企业共签订协议覆盖7个省,收益提升15%,增收300余万元,收入教育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研究》案例。
3.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具有典型性
高职专业设置贴近市场,小微型创业社会需求旺盛,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随着职教法修订,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以创新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三级进阶、两课双线”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具有典型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
图11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展·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四、高职双创教育的运用与推广
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系列成效的取得,詹教授团队带领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走向“地方带动-省内示范-全国推广”的道路。
在地方带动方面,詹教授团队连续举办五届“赢在宣城”赛事,吸引了上千名师生参与,促成了一批助力乡村振兴的项目,培育了一批批服务地方发展的人才。
在省内示范方面,詹教授团队代表学校承办了安徽省“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100多所300余名师生参与,全省带动,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安徽电视台、安徽日报等进行宣传。
图12 詹教授团队获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在全国推广方面,学校创新创业受到全国人大的专题调研,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宣传报告。詹教授团队代表学校在2019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做主旨报告,受到高度评价和热烈交流。同时,詹教授团队发表多篇专题论文介绍推广经验介绍和成果展示,受到与会专家和代表充分肯定和推广。
图13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年会·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加盟
五、高职双创教育存在问题与对策思考
詹教授团队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敏锐感受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清、缺乏核心内涵,创新创业教育缺乏系统性,课程、活动及实践之间协同不够,没能有效地把创新创造与专业相融合等亟待解决的难题。
他们建议: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质量的突破口,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以“三级进阶、两课双线、融合推进”建设为抓手,贯穿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社团活动、实习实训之中。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强专创融合、思创融合、学创融合、赛创融合、师生同创来全方位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庞波,詹先明.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透视及对策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2.詹先明.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有效实施[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詹先明.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指导[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end
注:“联盟”官微所发布的“双创学者”专栏所有图文及视频信息均受版权保护,未经著作权人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授权转载:请在对话框回复“转载”。
编辑:张渊
排版:魏金梦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