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要积极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破壁”效应,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为主题,聚焦北邮WIN文化引领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促进“有使命的”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发展,充分整合各方资源,不断优化生态结构,深化北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王菡
个人简介
王菡,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叶培大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分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委员。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虚拟教研室联合工作组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创新创业管理及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践,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百余项,承担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十多项,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评中国“互联网+”大赛国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北京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创新方法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入选教育部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2年“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王菡,从教16年来,一直扎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她和团队一起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搭建了北邮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并从生态系统的演替性、平衡性和适应性角度,制定了创新创业教育育人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同机制,打造了北邮WIN文化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
深化改革,双创教育出成效
2009年,王菡老师开始负责大创项目培育工作。她和团队针对行业型特色大学的特点,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为原则,创新性的开展“全程引导、分类协同、 交叉融合”的项目培育模式,建成了集项目管理、评价激励、成果培育、指导帮扶于一体的大创项目管理平台,规范了大创项目的管理流程、质量标准等,连续举办12届大学生创新成果展,树立了“北邮WIN创新创业文化品牌”(We Innovate Now意味着我们一直在创新,只为做得更好,W寓意Wireless,I又寓意Information,N又寓意Network),搭建创新创业交流平台,营造了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外化为创新创业制度和创新创业环境,内化为创新创业文化自信,铸造品牌,突出特色,北邮建设成效获评教育部大创计划先进实施单位,北邮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图1 王菡老师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现场
2015年以来,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和信息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王菡老师及其团队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各种富有特色的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建设了开放共享的双创实践基地,将基地建成体现学校双创人才培养特色的标志性场所;在基地内建设了信息技术工作坊、智慧生活创新实验室、数理科学工作坊、增材制造实验室及机器人研发平台、高端测试测量仪器等先进共享平台,每年服务本科生双创实践项目超过1000项,支撑项目获得“互联网+”大赛等多个奖项;建设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协同育人基地,以产教融合课程为核心,推进“实验教学内容”、“基地共建模式”、“实践项目培育”和“共享推广机制”建设,获评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
近年来,伴随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成为重难点。王菡老师团队以叶培大双创实验班为依托,开设创新创业辅修,通过“跨学院联合项目主任制+跨学科项目合作制”的模式,推进需求导向、学科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建设成果获评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图2 “跨学院联合项目主任制+跨学科项目合作制”的模式
赛创融合,双创项目摘金夺银
作为创新创业导师,王菡老师坚持立德树人,深化“课-项-赛-创”的思创融合路径,聚焦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建立校内外“红旅”基地,组织社会创新类课程建设,认定为校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
她指导了上百支创新创业团队,被评为“互联网+”大赛国赛优秀创新创业教师,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突出者,入选了全国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她所指导的团队也在全国双创大赛中摘金夺银,指导的团队获国家级竞赛奖项10项,省部级竞赛奖项15项。
图3 王菡老师和本科生们
教研相长,管理服务现真彰
王菡老师作为任课教师主持或主研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2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9篇。在这些成果中,蕴含着王菡老师及其团队对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探索。王菡老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由需求者、供给者、分解者和环境构成的复杂系统,需求者和供给者之间的供需关系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关系,根据供需关系的内涵可以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并从生态系统的演替性、平衡性和适应性的角度提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分别是育人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同机制。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是复杂而多样的,要不断优化生态结构,才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图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模型
关于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王菡老师认为: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校综合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二者的有机融合呼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唯一途径"的指导思想,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更高层次,是劳动教育中的创造性劳动,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建议以创造性劳动为抓手,坚持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通过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建设、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建设、全方位支撑的外部环境建设等,探索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路径,破解劳动教育薄弱之困,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提升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图5 劳动教育与创新创新创业教育关系图
关于创新创业管理的探索。王菡老师认为:安全管理是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基于韧性理论,王菡老师提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三要点:一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防御力,二是承受一定意外扰动抵抗力,三是发生意外扰动情况下维持主要功能的适应力。同时,他们构建了实验室安全管理韧性模型,提出了基于实验室安全管理韧性属性和韧性模型的改进建议,即需要开展更广泛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和技术手段,进一步优化实验室环境和改进实验室安全管理机制,为我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创新提供模型框架和管理对策。
图6 实验室安全管理韧性模型
面向未来,把握双创教育的重难点
当下,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背景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创新创业教育如何适应国家对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如何适应产业对面向未来的卓越人才需求,如何适应个体对跨界融合能力培养的需求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以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为宗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把握好国家和地方政府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整体性和联动性,依托高校自身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积极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破壁”效应,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面向未来,王菡老师及其团队将继续践行”网络强国、网信报国“的使命,聚焦信息科技领域,立足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大ICT关键领域产业与双创人才培养生态建设,加强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作为学校思教、科教、创教、产教四维度与教育相融合的“四融合”工程教育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编辑|排版:王禹杰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