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创新创业导师对初创企业指导支持是创新创业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国内创新创业导师师资力量分散薄弱,导师库的构建和管理存在明显问题。希冀构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利用软件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导师的智能遴选、匹配、监督、考核及激励。——刘凤
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简介
刘凤,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四川省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四川省科教创客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创造学会秘书长,日本福知山公立大学客座教授,主要从事创新创业、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多次指导学生团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14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获高教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论文一等奖;2019年获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20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类)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刘凤教授在西南交通大学任职,同时担任四川省团省委、人社、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创新创业导师,十余年积极投身创业青年的指导工作,常参与创业创新讲座培训、创业项目巡诊、一对一督导、创业项目贷款审查、创业大赛评审等具体工作。
刘凤教授本人作为资深创业导师,对创业导师的工作有比较深刻的体会。她发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创新创业导师队伍的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创新创业导师存在师资力量分散薄弱,异质性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难以支撑各地创新创业如火如荼发展的态势。
一方面,在市场、制度和文化环境均存在显著特殊性的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师指导行为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与西方相对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影响作用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有必要进行理论重构和实证检验。刘凤教授团队提出了中国情境下创业导师指导行为对创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的选题,2016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支持,积极开展理论实证研究。
另一方面,团队从人才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入手,开发了相应的系统、软件,试图利用软件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为导师人才库的运行提供支撑,实现导师的智能遴选、匹配、监督、考核及激励,2017年,获得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项目编号:2017CCJG009)。
课题研究实施过程
01 研究背景:目前国内创新创业导师机制亟待改善
创新创业导师对初创企业指导支持是创新创业扶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号),科技部印发《发展众创空间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5〕297号)中均强调要完善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建立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立导师指导长效机制。据《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底,我国已有515家国家级众创空间。2018年9月《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
目前,创新创业导师的师资力量分散薄弱,来源结构单一,异质性明显。从导师库的构建和管理角度来看,存在“入口”和“管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评审标准,也就是导师库人才入库标准缺乏;二是进入后的资源管理、导师与需要被指导者的匹配、导师工作的动态考核机制缺乏。
02 研究思路及过程
创新创业人才库由创新创业导师系统、管理者系统、学生系统三部分组成,其中创新创业导师系统的构建由创新创业导师遴选机制和创新创业导师绩效考核机制共同检验评定。创新创业导师遴选机制包括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原则、创新创业导师遴选条件、创新创业导师遴选范围及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审核等内容;创新创业导师绩效考核机制分为主客观两部分,主观部分为:基于创业导师志愿者特性创新创业导师进行自我感知评价、基于服务价值理论学生对指导服务进行价值感知;客观部分为:根据创新创业导师指导服务工作量以及学生自身条件对导师进行综合考核。
图1 研究思路
创业导师遴选评价机制
国内外负责导师的机构基本都缺乏明确的遴选评价标准。国外担任公益性创业导师的一般是退休后或者时间充裕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天使投资人、高级管理者;国内高校及创业服务机构的一般做法是请企业主、高级经理人、风投、某些技术领域专家学者、管理领域专家学者、政府领导干部担任创业导师。课题组提出了专业能力要求、创业经验(工作经验)要求、利他精神、辅导技能等构成的创业导师遴选评价标准。
创业导师绩效考核机制
导师作为志愿者的公益属性导致对于导师这一特殊群体的绩效考核难以量化,相关机构担心考核影响导师积极性。创业本身存在极高风险,导师指导的效果难以客观量化衡量,实施考核的做法停留在时间统计、被指导者主观感受询问等简单方法。
针对以上问题,刘凤教授及其团队从人才的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入手,设计相应的系统、软件,利用软件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为导师人才库的运行提供支撑,实现导师的智能遴选、匹配、监督、考核及激励。此种机制一方面能够充分激励导师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导师人才资源,为被指导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以下是该项目执行的具体阶段:
➣资料搜集阶段 2016.12-2017.2 对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导师遴选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以及人才库建立相关文献分析
➣理论研究阶段 2017.3-2017.5 国内创新创业导师遴选机制以及考核机制现状分析
➣调查实施阶段 2017.6-2017.10 进行深度访谈、整理分析,系统设计等
➣软件系统设计阶段 2017.10-2018.10 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系统建设以及试运行
➣汇总结题阶段 2018.10-2018.12 前期研究成果汇总、统稿,准备评审结题工作
03 研究成果及应用:3.0版本微信小程序研发及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综合运用规范研究、实证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规范研究的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有助于厘清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背景与研究总体思路;实证研究与实际结合,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通过扎根理论、访谈法、案例分析构建创新创业导师遴选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并通过实际应用进行效果检验。根据深入研究和实践验证,系统设计从网页系统到APP再到微信小程序,实现了程序系统从1.0到3.0版本的更新。
图2 程序系统从1.0到3.0版本的更新
图3 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板块设计
图4 系统构建
截止到2019年,小程序成功运营了7个月,注册用户1000多人,导师数百人,支持了数百个创业项目的入孵管理,数十场创新创业活动。未来,团队还计划以此系统为基础,开发支持更多高校、机构使用的创新创业导师库系统,为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提供工作便利。
结语
创业导师已成为各“众创空间”的必备配置,开展创业扶持的相关机构和组织不同程度地组建了创业导师团队,导师对创业者的指导作用被寄予厚望,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创业导师积极性不高,创业青年满意度低,导师管理困难现象普遍存在,导师制度并没能发挥预期作用。
从“创业导师行为主体—创业导师行为方式—创业导师行为效果”,刘教授团队一直关注于对创业导师的行为的理论研究,本课题支持构建的信息化平台,从多元治理的视角,改变了以往比较随意无章的导师管理,有利于高效规范地发挥导师功能,也可以更加科学地对导师指导绩效进行考核,完善局限于创业者和创业扶持机构视角的创业导师绩效考核机制。
面向未来,中国创业导师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刘教授团队将充分利用系统数据,基于追踪调查配对样本的数据采集,构建创业导师指导行为、创业能力、创业绩效的整合研究框架,从理论上揭示创业导师指导行为对创业绩效的动态影响机理;从实践上构建创业导师长效机制,发挥创业促进作用,为“众创空间”创业导师指导行为的管理、创业指导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中国西南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建设”结项报告。
2.刘凤.于丹,《我国创业导师参与创业指导的动机及特征分析——基于ERG理论的实证研究》,《企业经济》,2018(6),北大核心,CSSCI扩.
3.刘凤,吴件,唐静,“差异性”与“动态性”并存:大学生创业失败学习内容的多案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2),CSSCI.
4.Song Xiaoting, Liufen Wangqin,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 mentoring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the Chinese context ,《Management decision》,2017(4), SSCI检索。
5.刘凤、熊小飞,国外创业导师研究:回顾、述评与展望.《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6年第8期。
6.刘凤、宋小婷、魏毅斐,创业导师指导行为认同形成机理.《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8期.
7.毛盾、刘凤、何诣寒、刘耀谦,大学生创业失败援助机制的构建,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7)
编辑:刘宇杰
排版:王楚乔
指导:孙慧佳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