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记西安交通大学杨森教授基金项目成果

2023-4-20

 

 栏目先导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特色培养管理体系,破格选拔、因材施教,发 掘潜能,注重创新,培养造就基础知识宽厚,科学创新能力与综合人文素养俱佳的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

——杨森

 

 

项目主持人及成员简介

 

 

 

杨森,西安交通大学物理学院材料物理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钱学森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物质非平衡合成与调控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先进功能材料及介观物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近年来,主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省部级、校级教改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基于实践开展研究,在创新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作用于实践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8年,杨森教授教改研究团队获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基金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C9高校为例”。团队基于前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经验,结合“双一流”建设契机,立足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质性访谈等方式,开展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研究从拔尖创新人才模式设计、招生选拔、培养环节、发展评价等环节展开,提炼具有普适性的培养模式和经验,为各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王娟,教育学硕士,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副院长。2007年起开展校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管理。2015年至今参与教育部“拔尖计划”重点课题、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等部省部级级及以上教改项目7项,发表教改论文9篇,参编相关书籍4本。

梅红,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处处长。自2003年开始,专注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围绕着大学评价、高等教育改革、通识教育目标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等问题开展了深入持续的研究,在高等教育教学领域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其中CSSCI源刊收录论文、英文论文近四十余篇。针对高等教育改革、公共政策评估领域的热点问题指导本科生学年论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MPA研究生论文等十余篇。

 

 

正文

2012年起,杨森教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学校各类拔尖人才培养战略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2016年,学校成立钱学森学院,以钱学森教育思想为引领,集中优势资源,秉承钱学森“大成智慧学”教育理念,打造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改革特区,探索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模式与方法,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创造不设“天花板”的成长空间。近年来,矢志于培养模式内涵改革,逐渐形成了重基础、重科研、重个性、国际化、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的“三重一化一中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成效显著。

当前,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拔尖创新人才则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也更显迫切,如何有效的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21世纪以来,为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教学改革,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基础学科试点招生计划(强基计划)”等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国内高校通过开设试验班、试点班、创办荣誉学院等方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探索教育教学改革。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院士大会上提到“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同年教育部提出实施“拔尖计划”2.0,突出强调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的必要性 。其中“拔尖计划”2.0 提出了提质、拓围、增量、创新的目标,即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前期探索的“一制三化”等有效模式的基础上,提升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异同对比研究,凝练具有中国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二、课题研究思路及其过程

项按照“文献梳理——实地调研——质性访谈——综合研究”四大过程展开课题研究。

图1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

 

(1)文献梳理

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范畴、理论基础、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概况等近况进行了文献梳理和研究,界定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范畴,梳理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发展较为成熟、运用广泛的理论,梳理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概况,为后续人才培养和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实地调研

基于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情况开展,项目开展前及建设进程中,针对性的对北京大学“基础学科拔尖班”、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学科拔尖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致远学院、复旦大学“基础学科拔尖班”、西安交通大学钱学森学院等C9高校进行实地调研,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3)质性访谈

利用实地调研的良好契机,对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构相关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质性访谈,深入了解C9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做法、经验和成效。

 

(4)综合研究

在文献梳理、实地调研、质性访谈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和各校公开资料,最终形成“'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C9高校为例”研究报告,其中对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设计、选拔、培养、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描述和比较,并对未来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政策建议。

三、课题重点研究内容及其成果

图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点研究内容

 

一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招生选拔模式。优秀的生源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如何选拔出真正具有创新潜质、符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质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应该关注的问题。

C9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办学目标探索符合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的招生选拔形式。招生模式主要有自主招生、冬/夏令营、高考录取、校内新生选拔、培养过程二次选拔等;招生对象除个别学校少年班从初三应届生或高二学生中招录外,均为高考新生;考核形式主要有笔试、面试、综合测试、体能测试、自主申请等;考核依据主要有综合能力、兴趣、发展潜质、学业成绩、科研素质和创新潜质。综合来说,拔尖创新人才招生选拔模式的核心就是提前锁定优秀学子,不断提升生源质量。

图片

图3 C9高校创新人才招生选拔模式

 

二是科学设计培养方案,开展个性化教学。因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差异,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各具特色,梳理总结不同培养模式、分析特色培养方案、对比高校间创新人才培养异同,对进一步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将引领示范作用真正落实到普通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对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进行归纳总结,按特色分为个性化培养模式,即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需求,创造能使学生自由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环境,如清华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采用首席教授负责制,首席教授拥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带领团队针对学生特色和发展方向制定和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本-研贯通模式,即本科阶段提前介入研究生学习,为学生设置本科、硕士、博士多出口。如浙江大学构建“专业+通识+个性+研究”符合拔尖学生特征的课程体系,专业-研究的课程体系为学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其后续开展科学研究、进一步深造做好了准备;通专融合模式,即制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如西安交通大学为拔尖学生构建“融通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了从“基础”到“专业”、“创新”的阶梯化课程模块;阶段化联合培养模式,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利用其独特的组建和学科背景,全面施行 “两段式、三结合、长周期、个性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4 C9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因材施教创新培养模式。师资、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等是人才培养的主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节的常见关键词有通识教育、贯通培养、导师制、国际化、小班化、个性化等,个性化培养模式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特色,也是促进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因素。

图5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词

 

各校在培养模式设置方面各有特色:师资“内培外引”,通过校内外、国内外结合等渠道,选派、选聘高水平教师为学生授课、讲座、讲学,提升授课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实行导师制,名师点对点指导学生学业和科研;国际化培养“引进来走出去”,聘请国外学者来校短期授课、讲学或讲座,派学生赴国外长短期交流、参加学术会议、国际研讨班;教学管理“个性多元”,双院制,专业互转,学分互认,兴趣导向选课,研究生推免,小班化教学,研讨班,学分制改革,免修,跨专业、跨院、跨学校选课等自由灵活的制度;科研训练“创新引导”,面向拔尖创新开放重要实验室,给与资源倾斜。引导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训练和学术竞赛。选派学生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开展科研训练。

四是多维度开展拔尖创新人才评价。高校从拔尖学生的选拔-培养-成果检验,整个环节都贯穿了对其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开展评价的方式。C9高校评价拔尖学生的具体指标大致包含:在读期间出国交流人数、毕业深造人数、发表论文、毕业后取得的学术成果、对后辈的引领示范作用等。

四、结语

C9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渐成体系且各具特色,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效初显。为充分发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对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价值塑造,构建特色育人路径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一是将立德树人贯穿育人全过程,培养能够勇担重任、心系国家的新时代开拓者。二是打造“品行养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创新”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三是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结合人才培养任务和目标,打造特色育人模式和育人路径,培养多元化创新性人才。

2.科学选材鉴才,注重选拔效度评估

优质的生源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一是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招生选拔体系,设计科学合理的人才遴选机制、规范招生选拔流程、透明招生选拔过程。二是做好选拔效度后评估,建立选拔效度跟踪体系,及时总结选拔经验,为醉心某类学科的“偏才”“怪才”提供机会。三是加大本-研贯通力度,为拔尖创新人才拓宽、构建本-研衔接渠道,创造条件和机会。

3.创新育人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科学的培养模式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是创新体制机制,系统化布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加大支持力度。二是科学设计注重使命驱动、综合素质培养、跨学科培养和研究性教学的培养方案,营造“交叉、融合、开放、创新”的学习氛围。三是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理工结合、文理交叉、医理医工结合等不同学科门类交叉融合,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开展基础学科研究。 

4.完善质量监控,实施动态监测跟进

质量监控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得以持续发展的保障。一是完善质量监控机制,持续跟进学生学习、事业发展情况。二是依托校内相关部门,吸纳教师、管理人员、学生调查员建立学生学业水平评估体系。三是制定并实施拔尖学生短期、中期、长期评估规划和跟踪评价体系,及时总结经验,推动拔尖学生跟踪评估工作深入开展。

5.推进校企合作,持续推动科研实践

科研创新实践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另一种重要能力。一是通过实践育人打造多元化科研创新实践基地、校企合作建设学生科研实践平台、国际化科研合作平台等。二是构建个性化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实验室或者与国外顶尖高校的科研合作,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学术自信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成为科学家的身份认同感。

 

 

 参考文献 

[1]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C9高校为例”(项目编号:2017CCJG010)

[2]梅红,任之光,王静静,杨森,胡寿平.目标定向、多样性经历对个体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陕西省8所高校的实证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7,15(04):62-68.

[3]郑庆华, 杨森等.因材施教 贯通培养 选育一流创新英才—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30年探索破解资优少年选拔与培养难题[J].中国高等教育, 2016(11).

[4]王娟,冯国娟,杨森.超越高考: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大中学联合培养之路[J].中小学管理,2018(08):21-23.

 

编辑:何 凯

首图:马艺粼

排版:马艺粼

初审:孙慧佳

二审:孟 琦

终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