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坚持“五育”融合理念,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记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施永川

2023-5-27

栏 目 先 导

社会环境正在促使学科知识更加专业化与精细化,而双创教育是建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进行的更深层次、更具体的教育形式。双创教育的提出打破了学科专业界限明晰的壁垒,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更加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施永川

 

 

作者简介

施永川,温州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教育学博士、瓯江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教育、创业管理。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首批专家库专家、全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秘书长、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KAB创业教育项目高级培训师。发表核心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或参编12部创业教材,主持国家一流本科课程2门。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课题20多项,成果荣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正 文

2005年,共青团中央引进了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KAB(Know About Business)创业教育项目。这个项目培养了国内最早的一批创业教育师资,施永川教授就是其中的一员,并最终成为了KAB高级培训师之一。KAB项目提倡参与式教学方法,开发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模拟游戏,并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KAB创业教育公共选修课,成为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大规模推广的起源。2009年,温州大学成立实体的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后改名为创新创业学院)。施永川教授伴随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见证了各个不同阶段的改革历程。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最早兴起于美国。自从1947年哈佛大学教授迈尔斯·梅斯开设第一门创业课程——“新创企业管理”以来,欧美高校的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从单门课程到跨学科项目,再到一些大学设置独立的专业,逐渐形成贯穿中小学到硕博研究生的相对完善与成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集聚了固定的学术研究群体与实践导师队伍,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断推动创业教育学科专业化的进程。

 

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为首批创业教育工作改革试点高校,正式拉开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帷幕。我国“后发式”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国际化借鉴与本土化建构“双管齐下”,逐步实现从学习国外先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跟跑”阶段,过渡到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在创新创业领域平等对话的“并跑”甚至“领跑”阶段。

 

施永川教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便是如此,放眼世界,立足本土,面向未来,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代内涵的双创教育体系。

 

 

►►►

一、放眼世界:

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

 

施永川教授善于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大势与时代潮流,曾发表多篇论文介绍美国、韩国等多个国家创业教育的特色与先进做法,并于2021年出版学术著作《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他介绍并总结了创新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助力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的实践发展。

 

图片

图1 《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一)参与式的创业教育教学方法成为主流

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更加突出实践性和现实性,更加注重教学对象的情境化体验。从翻转课堂的应用到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广,从数字经济的普及到人机交互理念的融合,都在欧美高校创业教育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从而刺激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革,如多维度讨论式、深度体验式、仿真模拟式以及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涌现。国外高校的创业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学生更好地参与创业教育学习过程为出发点。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学生课程主体的地位,通过课程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探究进行知识传授与创新。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力的释放提供竞技平台,将静听式课堂、知识灌输式课堂、教师主唱式课堂向对话探究式课堂、智慧启迪式课堂、学生主场式课堂深刻转变。

 

(二)跨学科融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成为趋势

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使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选择与现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紧密联系,特别要注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内容。进入21世纪以后,教育专家提出了旨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跨学科、复合型课程理念。

在此背景下,为了保持国家竞争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近年来做了以下调整:一是增加创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使其成为全校性的通识教育;二是综合类创业课程酌情增加,注重课程内容的跨学科和跨专业性,文、理、工科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性创业知识结构;三是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创业选修制度及学分制度,开设多种类型的创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修,为有余力跨学科、跨专业以及跨系选修课程的学生创造便利的条件,将学生塑造成为能适应时代和市场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三)专兼融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为标配

欧美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专职教师,他们学术背景深厚,精通创业知识和理论,不断推出创业学术研究成果,越来越多的专业师资成为创业捐赠教席的持有者。另一类是兼职教师,主要由成功的企业家、政府官员等构成,这一类教师通常担任实践教授或驻校企业家,举办开放式讲座,开展创业项目诊断,以此分享他们的创业经验,给学生鲜活的实例指导,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各类社会资源和人脉的平台。欧美高校认为,“双师型”的教师团队能更好地胜任创业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多元化的视角,保障了教学质量。欧美高校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旋转门”特征,一方面,通过制度举措鼓励高校教授到企业做管理咨询甚至创办企业;另一方面,作为兼职教师的企业家普遍拥有高学历,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角色的切换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多维度与体系化的创业教育评价成为保障

国外高校注重创业教育评价的多维度与体系化。多维度体现在综合运用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个体发展水平评价与纵向综合能力评价、直接评价与间接评价等不同维度的评价类型,兼顾了高校、教师、学生、企业、社区等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也体现在多维度的评价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学生的学习效果,乃至整个创业教育项目的总体情况都可以成为评价对象,及时反馈的评价结果有利于重新制订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体系化体现在教学评价会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始终,形成基于需求的全过程教学评价体系,不是孤立地考察创业课程开设数量、自主创业率、企业销售业绩等量化指标,而是融入创业教育过程中的团队协作、创业主体的认知变化等隐性要素进行综合考量。

随着全校性创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国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评价也开始出现与工程、艺术等学科合作的趋势,针对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项目开展评价,扩展了创业教育教学评价的广度与深度,使多维度与体系化特征进一步深化。

 

 

►►►

二、立足本土:创新创业教育

与五育平台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与国家纵深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对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施永川教授将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分为起步、发展、内涵建设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需要关注少数创业明星的创业实践,第二阶段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三阶段深化五育融合。

 

图2 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趋势

 

他指出,目前,双创教育体系已逐步完成走进课堂、融入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发展,而后需在创业实践中结合“五育”理念进行教育升级。新时代人才培养应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指导思想,构建对综合能力塑造的人才培养体系:思创融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创业教育不是培养唯利是图的生意人,而是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智创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双创能力;体创融合,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志;美创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和创造活力;劳创融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高阶形式”。“德”定方向是前提,“智”长知识是根本,“体”健体魄是保障,“美”塑心灵是关键,“劳”助梦想是支撑。“五育”本身就是系统化工程,在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发展阶段,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与“五育”相融合呼唤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理论与教学模式。高校需思考如何打破同质化现象,使双创教育真正做到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及地域特色相结合,构建具有高匹配度的实践教育模式。地方高校需找准自身院校学科特色与发力点,进行精细化教育教学,打造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体系。

 

 

►►►

三、探索实践:打造高校创业

教育教学“升级版”——温州大学模式

 

温州大学是全国率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的高校之一,2000年即开设“温州人精神与创业”课程,2007年建成大学生创业园,2009年成立全国最早一批实体建制的创业学院,先后被确立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浙江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浙江省示范性创业学院和浙江省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等荣誉。目前,温州大学系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交流中心秘书处单位。学校经过20余年的探索,形成了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岗位创业和自主创业为导向的多维协同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了“立足区域、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递进”的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地方高校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一)以分层分类为导向,构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体系

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需求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各层级创业课程的学习持续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发展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技巧,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结构性融合,保证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连贯性和持续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与精细化。分层即通过通识教育、创业文化传播培育全体学生的创业精神;通过创业苗圃、众创空间等挖掘兴趣学生的创业潜能;通过创业实战营、特色班级等发展意向学生的创业知能;通过孵化器、创业园区等提升学生的创业实务(见图3)。分类即以新兴产业创业为导向,针对不同专业行业类别、不同学生类别实施不同的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项目。学校实施“一学院一空间”计划,已建成18个二级学院创客空间,搭建开放、创新、共享的创客学习空间。布局多个创业孵化专区,形成设计、影像技术、互联网+、新媒体、文创、电商、公益、综合等多个类别的创业项目分布,实施以创业项目培育和孵化为驱动,联动“跨学科课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训练”的三个课堂,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图3 温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分层、内容及途径

 

(二)以知行合一为理念,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要践行知行合一,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用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学校要通过转变教师角色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探究性、研究性学习行为。学校从四个方面入手推动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改革(见图4):①教学内容推进模块化进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组合重构;②教学过程推进个性化进程,利用移动终端设备和慕课网络平台实现全过程化创业教育与个性化创业指导相结合;③教学方法推进多样化进程,引入“行动导向法”“项目导向法”“能力导向法”教学设计,通过运用自我探索、团队协作、商业画布、分享学习、行动模拟等教学方法,完整实现心、脑、手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④教学评价推进常态化进程,充分利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线上小测与线下大评相结合的方式,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引入创新创业竞赛模式,促进赛学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将竞赛结果与课程考核相结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图4 温州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

 

(三)以师生共创为愿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配套机制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实行创新创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促进学生科技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业训练、创业大赛与创业实践项目的有效对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积极探索教师教学评价改革,建立绩效评估激励制度,建立专业教师创业指导与教研业绩之间的等效机制,激发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与实践指导的积极性;构建多层次的创业通识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公共课、公选课、跨专业选修课等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同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建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建设好“大学生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程、跨专业选修课程,鼓励条件成熟的专业开设专业类创业课程、专业管理实践环节,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

 

(四)以多维协同为路径,形成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教学生态

基于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定位,聘用校内外双百创业导师,构建专创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框架(见图5),通过参观创业实践基地、创业者深度访谈等方式,形成特色化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具有地域元素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教材、案例集。形成以课程教学为导向、衔接“众创空间平台、创业文化平台、创业教学平台、创业实务平台”的“校、企、政、产、金、介、创”多维协同实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生态系统。搭建全媒体的学生创业信息服务体系,通过微信、微博、网站等媒体,及时发布创业项目信息并与各二级学院共建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反馈体系,构建创业人才培养跟踪调查机制,建立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档案;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大学生创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搭建“一站式”参与创业大赛的平台,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推动地方和行业协会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大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协同校内外创业教育资源,打通专业课内外、创业园内外、校内外创业教育生态链,满足不同学生的创业需求,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

 

图5 温州大学专创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框架

 

 

►►►

四、面向未来: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的展望

 

(一)顺应时代发展,以信息化手段赋能传统教学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迭代的信息技术正在逐步驱动教学样态改变,促进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与分配以及教与学空间的转换。创新创业教育也亟须通过各种信息化手段给教学赋能,充分利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以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活动为目标,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干预”,始终会受到物质条件、教师资源、学习环境以及信息流通等方面的限制,而技术的发展为改善学习环境、清除信息沟通障碍、提升教师资源利用率提供了可能。

 

(二)着眼人才培养,以专业化师资促进高校成果转化

《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实施高校双创校外导师专项人才计划,探索实施驻校企业家制度,吸引更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双创导师。”高校要立足人才培养的现实目标,通过“内聚”和“外引”的方法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注重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和技能,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和创造性。同时,积极探索试点驻校企业家制度,建立本土化驻校企业家制度实施的监管与评价体系,鼓励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业界专家或者校友企业家作为校内大学生的导师驻校指导,一方面可以推动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建立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可以以专业化视角指导学生创业项目落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三)构建生态系统,以全链条教育评价保障教学质量

高校应着力构建以课程为主导,多主体、多要素协同的,并且具有鲜明内生动力性、可持续发展性、自我调节性和互利共赢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育人系统。加强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实施环节有效融合,规范课程设置,保障教学质量,增强学习内容的启发性,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评价系统。

 

 

结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ChatGPT的面世也给予我们更多关于双创教育的思考:中国的高等教育应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人,而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简单重复的工作被人工智能代替,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创造、创业能力的培养,这种创造性也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展望未来,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道阻且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愿与君共勉。

 

 

参考文献

1.施永川.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发展历程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04):69-73.

2.光明日报.创业教育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EB/OL].(2020-11-27)[2023-3-12]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0-11/17/nw.D110000gmrb_

20201117_3-13.htm

3.新华网.温州大学施永川:坚持“五育”融合理念 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EB/OL].(2021-10-25)[2023-3-12]http://education.news.cn/2021-10/25/c_1211414171.htm.

4.施永川,王聪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问题、路径与成效[J].大学与学科,2022(2):104-113.

 

 

编辑:吴双

首图:马艺粼

排版:马艺粼

初审:张渊、孟琦

终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