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先导
数智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商业教育”基础上,中国高校教师和大学生正在向“专创融合教育”进军:“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科技创新与商业转化、产业带动创业,借鉴“隐形冠军”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功之道,让创新创业教育变得更加“新、真、实”!
——顾颖
作者简介
顾颖,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评审专家;西北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欧洲经济分会理事、中国欧盟研究会理事;主持或者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以及横向重大课题 30 余项,在《管理世界》、《经济学动态》、《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理论周刊)等国内外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出版《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等专著和教材 18 部;近 3 年来,主持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在研) 1 项,主持教育部高教司“高等教育中外教材比较研究项目” 1 项,作为课程负责人,获得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暨省级优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1 门。
正文
顾颖,1986 年西北大学本科毕业留校任教,1992 年西北大学公派(德国阿登纳基金会资助奖学金)留学德国,1996 年获得德国菲利普·马尔堡大学合作经济学硕士学位,2003 年获得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98 年和 2006 年两次获得欧盟委员会资助,分别赴德国波恩大学、富特旺根应用科学大学做访问研究。1998 年编译并出版《中产企业——创办、管理、机遇、风险》(原著:德国埃贝哈德·哈默)开启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2001 - 2021 年,顾颖教授先后兼任西北大学现代经理人培训中心主任和国际商学院执行院长,组织和参与教学培训党政干部、企业家和中高层管理者约 2 万人次,践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外融通和社会服务属性。
一、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
课程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问题。针对创新创业课程的“痛点”,顾颖教授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解析了创新创业教学内容设计的新探索,即以素质课程(课程思政 + 创业励志)为精神指引,以商业课程(动能机制 + 创业方法)为方法支持,以专创融合课程(专业交互 + 技术转化)为机会土壤,实现“课程为本、项目引领、教材支撑”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一)课程为本
2004 年起,顾颖教授给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中小企业创业管理》公选课。2019 年该“通识课”转为网课,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新思维与新实践》于中国大学 MOOC 平台授课,目前已进入第 8 轮教学。2021 年,《创新创业新思维与新实践》被认定为陕西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022 年被验收评定为陕西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优秀”课程。
该课程包括四大部分:
一是通过学习和借鉴“创新创业十大精华模块”中的经典商业理论、商业案例、商业故事和实践经验,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把握创业公司的运营管理,为自己人生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二是通过对“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与实操研讨”学习与观看,领略创新创业专家理论知识的力量,分享社会实战创业者的经验,启迪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智慧;
三是对大学生校园创业项目案例进行分享和评析,使得学习者既了解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创意、创新、创造的价值,也能够明辨他们的创业项目与社会“实战”创业项目的差距;
四是通过对“互联网大赛创业”、“创新创业与区块链”、“创业营销”、“创业融资”等补充课程内容的学习,促进大学生正确认知,激励大学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2019 年 9 月,该课程上线慕课平台。截至 2022 年 12 月,已有 25,554 人学习该课程。这些学生中,仅 2038 人来自西北大学,余下学生来自国内 200 多所高校或是社会自学者。在这些高校中,西北工业大学于 2020 年 8 月将本课程列为全校通识课,开设了 SPOC(课程编码:1204NWPU184S)。课程运行 7 个学期后,顾教授团队欣喜地看到:无论对在校学生、研究生、专家学者、政府管理者,还是社会创业者和就业者,该课程均获得了优异的评价。线上学习者平均评分 4.9(满分 5.0 ),产生良好口碑。
(二)项目引领
近年来,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重视新思路、新模式、新实践、新成果,以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新文科建设是一场全面提升文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行动。它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其出发点是人才培养,本质要求是改革创新,核心抓手是学科专业建设。“教改项目”涉及高等教育全局性、系统性、务实性的创新变革,涵盖着“一流课程”、“优秀教材”、“优秀教学成果”等项目。
在此背景下,2021 年,顾颖教授申报并成功获批“多元主体交互下新文科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与新实践研究”(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立项。2022 年,顾颖教授申报并成功获批“中国实践导向的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材比较研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外教材比较研究项目”)(省部级项目)立项,上述教改和教材研究项目,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从中国产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带动创业、技术创新的商业化等新实践中开发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新内容,从教材比较研究项目中获得中外高校双创教材的特点和特色,为课程内容更新、教材内容迭代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教材支撑
教材是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教材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顾颖教授认为:教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要持续加强教材建设。
图4 教材《创新创业新思维与新实践》
第一篇 创新创业教育十大精华模块理论与应用
模块一 最重要的创办条件:企业家本人
模块二 寻找创业合伙人
模块三 构建创业团队
模块四 商业模式创新
模块五 制定商业计划书
模块六 创新、创业与创利
模块七 创业融资
模块八 创业营销
模块九 创业风险
模块十 创业机遇
第二篇 创新创业学习与实操交流及项目评析
模块一 专家和社会创业者经验交流
模块二 大学生校园创业项目案例评析
第三篇 创新创业重要专题专家讲坛
模块一 “互联网+”大赛与创新创业
模块二 区块链与创新创业
模块三 创业网络营销
模块四 创办战略
模块五 创业融资路径与融资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顾颖教授作为第一作者曾编译、编著、主编过 7 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教材和著作,如《中小企业创业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年出版)以及慕课配套教材《创新创业新思维与新实践》( 2020 年出版)。顾颖教授团队的教材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实用性,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规划、课程内容、教学活动等环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受益的党政干部、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社会创业者以及大学生达 1 万人以上。
(四)“双创”教育新模式的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
顾教授认为:独学而无友,不仅要扎实做一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更要将教育教学成果分享给同仁,共同研讨与精进。2019 年以来,顾颖教授受邀于中国高等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陕西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等单位,给党政干部和非公企业家和高校教师以及港澳台大学生做题为“数字时代的组织管理”、“数字化转型战略思维与实践”、“商业模式与治理机制创新”、“经济学新思维与新的研究方向”、“创新思维、创业方法与商业价值分析”等专题报告。近年来,顾教授受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邀请,分享“专创融合类创新创业课程新内容和新实践”、“专创融合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等 30 场专题报告,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二、专创融合教育教学的新内容与新实践
创新创业教育在“素质教育”和“商业教育”基础上,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以及研究生正在向深化“专创融合”方向进军:创业是创新的商业化实现的路径,创造新用户、新产品、新价值,创新创业教育更为“新、真、实”,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是关键。
(一)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
1.“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互联网+”双创大赛模式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是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深化技术成果商业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顾颖教授结合大赛的不同阶段与不同视角,论述了“互联网+”双创大赛模式的核心要点:
在申报阶段,专家评委主要关注商业计划书的格式、规范、逻辑表达、内容务实等,商业计划书的撰写原理与申报国内外的教学和科研等各种课题或者项目相同。参赛项目必须有技术成果支撑,包括本校或外校的技术成果,要落脚到技术创新成果商业转化。
在大赛阶段,投资人和评委关注——如何让投资人相信创业项目能创造价值?投资人期待的是由商机前景、能够带来投资回报的创业项目。数智时代,创业团队所掌握核心技术或特色服务的竞争优势以及市场前景。要完成以上任务需要指导教师和学生团队通力协作,负责人以及参赛项目的选择至关重要。
2.技术成果商业化的路径和过程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实现是技术成果实现经济和社会价值的关键步骤,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2017 年,国务院印发《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提出了 9 个途径和相关措施促进技术转移。
其中,技术转让与技术入股是实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重要路径。技术转让是指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权许可和非专利技术转让,以及技术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商业秘密和“无形资产”。而技术入股采取“合伙创业”的模式,加入了商家和投资人。
从创始人和投资人的角度来看,技术成果能否商业化关键在于技术的先进性、经济性、商业可持续性,还要关注技术的时效性,包括技术方向变化(如从等离子到液晶屏,燃气机到电力机车,氢能源到锂电等)和产品迭代(如从 28 mm 到 7 mm 芯片制造技术)。
3.技术成果的商业风险与商业成功
事实上,技术成果是存在商业风险的,技术成果与市场化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要跨越技术创新与商业化产品的“死亡之谷”,必须靠商业模式。用户花钱不是购买技术而是购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让产品的价值获得用户的认可,用户才愿意付钱,否则,商业模式无法取得成功。
实际经验来看,汽车最早是由德国两个工程师奔驰(Benz)和戴姆勒(Daimler)分别设计和发明的,当时汽车商业并没有成功。直到 1913 年,美国福特汽车实行工业流水线作业制造模式,T 型车产量达到 1500 万辆,汽车才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福特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出了普通百姓满意的汽车,汽车的价值获得群众的认可。
(二)产业带动创业: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
1.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转型创业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以及 5G 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已融入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产业的生产环境,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推动了创业模式的数字化。
数智时代,每一用户以及产业价值链上的每一环节都会被数字化。数字化转型创业必须基于数字化的闭环进行智能决策。创业者要学会“用数据说话”,建立“数据收集 - 数据分析 - 数据应用”的系统工程,以指导战略、组织、管理和运营。实现创新,包括生活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治理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顾颖教授指出,数字化并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企业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用户创造价值,要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企业合理数字化转型。
2.中国产业竞争优势与创业新机遇
当前,智能制造正在全球兴起。它是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制造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自动化和集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 4.0 ”、中国的“制造 2025 计划”,无不显示了智能制造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这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常态下打造新的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2023 年 3 月,李强总理在湖南提出,“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复杂深刻变化,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一个重要关口,我们坚守制造业的决心不能动摇,做强制造业的力度必须加大。要紧紧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强战略统筹谋划,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顾颖教授指出:中国的产业优势在于航天、核电、高铁、大飞机 C919 、芯片制造、基建技术、新能源技术、无人机、智能手机、光伏产业、医疗键康产业等领域。核心竞争优势是中国大市场+核心技术 + 低成本 + 高效率,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实现技术自主创新突破,如光伏硅片制造技术及核心环节“金刚线切割技术”。中国的产业链由“龙头企业”和大批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集群)复合构成,要努力形成产业链或产业新生态,为创办中小企业和就业创造机会。
(三)创业“标杆”: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之路
“隐形冠军”是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销售额不超过 50 亿美元且隐身于大众视野之外的中小企业,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赫尔曼·西蒙教授提出。
从实践经验来看,经历三年新冠疫情和世界经济衰退,以制造技术为核心的“不为人知”、“无所不在”、“不可替代”的顶尖中小企业毫发无损,它们就是“隐形冠军”。德国有 2 千多家“全球细分市场第一”的世界隐形冠军;日本有 2 万多家“百年老店”的中小企业,其隐形冠军质量不及德国,但可长期发展,做到精致;荷兰的“卡脖子高端芯片”光刻机制造商阿斯麦公司就能引发中美贸易战。中国也有数万家“隐形冠军”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它们独具特色,厚积薄发,中国制造才能强势崛起。
1.“隐形冠军”的共同特征。
德国为什么是欧洲第一和世界强国?固然,大众熟知的奔驰、宝马、西门子等大企业功不可没,实则是那些数以千计、不为公众熟知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支撑德国经济的发展。这些隐形冠军的特征:第一,目标明确:做行业世界第一;第二,专注偏执:力图在一个具体产品上形成绝对竞争优势;第三,攥紧客户:产品和技术选择狭窄,深挖精雕,工匠精神,客户放眼五洲;第四,另辟蹊径:它们的产品创新未必高科技,但对客户一定是有价值的;第五,与狼共舞:与同城的世界级强手竞技,最强大的对手促使其成为世界领袖。可以说,德式的“隐形冠军”与中式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极为相似。
2.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成长规律。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将持久耐力与短跑速度加以整合的企业发展模式。“专精”是聚焦窄而关键的技术和产品,“特新”是能给客户提供比竞争对手差异化、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其经营理念:一是价值主义:为狭窄的产品市场和广阔的国际市场客户创造价值,如“卡脖子的芯片制造技术”对客户的价值;二是技术主义:专注科技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带动商业模式创新;三是长期主义:“小巨人”高新企业投资大,风险高,如拼短跑势必输给擅长短跑的“独角兽”企业。他们需要宽而长的马拉松赛道,与多个竞争对手比拼耐力,做持久、耐力的骆驼。
三、面向未来做创新创业教育的坚定实践者
基于上述探索与实践,顾颖教授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为一名西北“实力派”的创新创业教育专家。他坦言,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是国家和同行给与的信任,他积极地履行职责——参与国家级“一流”学科与专业、“一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的评审,也主动与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50 多所兄弟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国家级双创学院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顾教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不仅仅是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
面向未来,顾颖教授指出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双管齐下”: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的“通识教育”,使素质教育、商业教育、专创融合教育相结合,创业者只有坚持“顾客主义”、“技术主义”和“长期主义”,才能持续实现创业成功。二是完善创新创业的“专创融合”教育,深化“以赛促教”模式,重视中小企业以赛促教“隐形冠军”或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持续成功经验。其中,技术创新的商业价值,核心技术、成本和效率是关键,必须实现“人的需求、技术可能性和商业可持续性”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才能为中国“科教兴国”、“人才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产城校共生创新创业教育专家论坛暨第九届四川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会,https://zhibo.chaoxing.com/6000252061807356
2.中国大学慕课,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NWU-1206473810#/info
3.顾颖.数字技术应用情境下如何提升企业创新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02)
编辑:李宣磊、吴双
首图:李云龙
排版:李云龙、马艺粼
初审:张渊
终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