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成果展】人项耦合的双创教育深度实践——记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吴迪

2023-7-7

栏目先导

   以有组织的科研做有价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实践教育科学化。

                                     ——吴迪

 

作者简介

 

吴迪

南京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四川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7年起任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国家级)专职副院长,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国家级)专职副主任,负责四川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首批获准)建设、"互联网+"大赛、国创、本科毕业论文等组织管理工作。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6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在人民日报、新华财经、教育部官网等发表教学管理改革相关论文报道40余篇,科研论文10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次(2023年)、四川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次(2021年)、一等奖1次(2014年)等行业和省校级奖励12项。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四川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创新创业分委会委员、工信部产教融合产业教授(第一批)入库人员、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库第一批专家、沙利文咨询公司(Frost & Sullivan)科创专家委员会委员、成渝高校就业创业指导“双百”导师团导师、成都科技创业导师。

 

正文

自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发展。但以产出创新创业实践成果为目标的深度实践教学仍存在巨大难题——难以走出校园、难以服务社会、难以落地生根。2017年吴迪从大学化学的讲台上转身走进四川大学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带着推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和发展,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任,开始从实践教学这一难点尝试破题,集成不同的创新要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提升之道,创新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动力和途径。

 

一、发挥双创示范基地的创新要素聚合作用

 

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进以项目为主、以竞赛为重要载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成长为有用之才的能力水平。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将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业思维、创业基础知识、创新创业技能和创业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经验。

 

(一)产创融合从“场景化营造”向“精准化对接”转型

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重要推动力量,策划实施“金牌双创项目发现计划”,组织企业专家与高校师生开展高频、深度、多样化互动,协同推动双创项目孵化落地。此外,还开展了“碰创”路演、“不服来辩”复活赛、直聘CEO等一系列活动,构建6个行业类班级,强化了校外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立了专门渠道推动导师与学生团队深度对接。同时,研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熟度量表》,强化初创项目科学化评价,提高创业项目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还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合作,共建“双碳”新平台,联合举办“1+N”校企融通创新创业专场活动,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校赛、 “校企行”专场活动等,推动校企融通和科技创新。

 

此外,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区域双创示范基地携手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物联网项目供需对接会,并推荐科创项目参加成都“蓉漂杯”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促进了多个项目的落地。在第七、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取得了14金4银7铜的好成绩,19个项目成功成立公司并入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二)发榜揭榜从“尝新式探索”向“主业态推进”转型

每年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00余项,增设企业命题组,引入产业资源融入人才培养,并鼓励师生团队积极申报。截至2023年1月,已有33项立项。依托校企联合研发平台与项目,线上线下多渠道针对企业需求定制命题。学校联合多家企业出资1000万元,共发布了71项产业命题,吸引了20个师生团队的成功入选。此外,学校还与数字文创孵化器企业联合召开“揭榜挂帅”发布会,共有8个文创类创业项目成功入选。这些工作取得的成效显著。学生荣获省级及以上相关竞赛奖项2421项,其中全国一等奖及以上奖项76项。

 

(三)校企合作从“主动脉驱动”向“毛细管渗透”转型

面向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发布“牵手”合作清单,与10家行业重点企业结对,通过互聘导师、联合开课、共建研发基地、成果转化中心、学生实践基地等方式,拓宽合作形式,推动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入。同时,还加强了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新建优质实习基地30个,打造省级实践教育基地10个,建设四川大学——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并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25个。在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开展了82场创新创业培训、路演、项目对接等活动,组织165名企业家和投资咨询专家对60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培训辅导,还实施“社会实践金课培育计划”,聘请校外创新创业导师联合打造社会实践金课8门,开设双创课程61门,以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人项耦合”的双创教育育新新模式

为回应“高等教育小逻辑如何符合社会发展大逻辑”问题,提出高等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面向未来战略预判能力虚乏、科技创业服务能力窘乏、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匮乏,并提出社会发展大逻辑对双创教育寄予的厚望:破解科技创业服务能力虚乏社会难题,驱动建设科技创业服务能力,把憋在实验室的科技创新项目推向市场;破解高校实践教育资源窘乏行业难题,驱动汇聚实践教育资源,探索模式,提升参与各方价值感,彰显教育的感召力;破解创新创业实践人才匮乏时代难题,驱动人才刻意练习,找到人才成长路经,提升人才培养效果,提升人才谋事创业实战力。

 

为解决上述难题,吴迪对双创教育“人项耦合模式”提出三个关键假设并逐一论证:只要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学生就会奋力追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熟度》就是关键的评价指标;截止日期(DDL)到来前,学生总是疯狂努力,创新创业项目质量正比于过程DDL个数;项目数量和质量反映人和学校双创教育状况,学生、学校的双创成长力正比于所参与双创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可表明学生双创成长力的关键指标Gl和双创教育力指数ECl, 作为“人与项目耦合”的双创教育新模式的关键指标并在实践中迭代优化。教育实践中,我们盯着学生在项目里的贡献和成长,人才培养是核心,但比较长久才起效。GI值高的学生带着项目不断和产业专家校对认知,更快成长。项目或有困难,人的能力发展了,是立竿见影、又最了不起的长远成绩和育人价值,一举破解教育“百年树人”的漫长过程带来的评价难题。项目是学生刻意练习的教育资源和场景,虽然创新创业比赛中项目凑数没意义,但能累计到学生GI值里,就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图片

图1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长力模型

 

三、以“航母-舰载机模型”搭建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以有组织的科研带动有价值的教育。以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价值塑造为引领,以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为核心,以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为教育场景,以政企学研资多方资源精准对接和有效整合为抓手,耦合科技创业项目孵化规律与人才培养规律,按成熟度分级、按行业精准培育。课前发布课题,组队再选课。以赛训课程《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为载体,紧抓实践教学难点,高站位策划组织增加牵引力、高水平课程资源提升吸引力、高质量带练工具提高亲和力、高质量及时反馈激发内驱力,构建高效实践教学场景。

 

图片

图2 专项项目辅导研讨

图3 《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训》课程

【特色教学环节1】【1v1辅导/不服来辩】

复活赛创新模式,找产业对口专家再评落榜项目,挖掘科技内涵的应用价值,涵育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近五年从各级复活赛中走出8项“互联网+”国金。

图4 1v1辅导活动图

 

【特色教学环节2】【概念验证/私董会/闭门路演】

政产学研资创专家3-9人观看学生路演,共论项目,寻找落地机会;对学生开放席位观摩;四年来与中金启元等投资机构共办超过50场;

 

图5 私董会现场图

图6 闭门路演现场图

 

【特色教学环节3】【半定量评价】

研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熟度量表”,根据大学生初创项目特点,按创新和创业分类,按进展成熟度分9级,请教育领域专家和投资孵化行家,按研发规律和市场规律分步分级专业指导,按教育规律关关验证以评促学。

 

图7 大学生创业项目成熟度量表

 

未来,在以吴迪老师为代表的一群川大人的努力下,将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把学术优势转化为创业优势,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何露,吴迪,贾舜宸.以矩阵式课程包为载体的双创深度实践教学探索[J].学园,2021,14(17):1-3.

2.翟硕,杨利琴,吴迪等.创新创业微视频创作为径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索——以四川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No.442(48):1-2.

3.翟硕,杨利琴,张锴,吴迪.创新创业服务生态链形成机制与优化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9,6(83):45-47.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3.019.

4.杨利琴,翟硕,薛人通,吴迪.“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难点和需求调研[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9):192-193.

5.杨利琴,翟硕,薛人通,吴迪.以互联网+集训营推进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9,No.435(41):90-91.

 

-------------------------

编辑:张孟达

首图:刘展志

排版:刘展志、马艺粼

初审:张渊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