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学者【专访集】远见引领变革:从设计思维到未来思维——记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付志勇

2023-7-20

栏目先导

“设计未来”着眼于探索短期与长期未来对当下社会的影响,通过未来思维引领产业变革与社会进化,以共创性模式、思辨性方法、反思性实践,设计更合意的未来。  

                                                               ——付志勇

 

个人简介

 

图片

 

付志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副主任、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主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专委会秘书长,世界华人华侨人机交互协会副会长。农村农业部第二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承担交互设计、服务设计、设计思维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本科与研究生课程。研究关注于智能产品与服务设计、人本城市与设计未来等领域。2006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98年日本筑波大学和2008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2014至2020年教育部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主要策划组织者,多次任职ACM SIGCHI和HCII等国际会议组委会。

 

正文

 

一、偶然中的必然:从事创新创业教育事业

 

小编:付老师,您能为我们介绍一下您做创新创业教育的缘起吗?

2008-2009年,我曾经去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访问交流,为开展交互设计、服务设计,以及设计、科技与商业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累积了丰富的经验。2009年,当我回到清华启动“信息艺术设计”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项目时,我将这些经验融会贯通,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例如,2013年,我们团队发起并组织Designow设计创新工作坊。工作坊采用跨学科的形式,让学设计的同学们提出设想,招募有技术背景的学生、工程师、企业专家,运用设计思维这套移情、定义、创意、原型到测试的方法,引导学生团队合作创新,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

 

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2014年开始,我们在学校各平台上组织和协同各个院系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鼓励同学们进行创新,形成了一种在实践中学习的创客文化。当年,教育部国际司委托清华大学组织“中美青年创客大赛”,以创客比赛的方式来促进中美青年交流。比赛中,设计、技术、商业不同背景的青年人整合在一起做创新产品。后来,伴随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和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的相继成立,我们团队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缘分就自然地从国外走到了国内,由校内走出了校外。

 

二、激发多元价值思辨:从“设计思维”到“未来思维”

 

小编:付老师,从“设计思维”迈向“未来思维”,您能为我们分享下这个历程吗?

设计思维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这是一个战争与和平的缓期,也是一个充满变化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设计思维开始形成雏形,富勒(Fuller)开始呼吁在科学技术领域进行一场“设计科学革命”。霍斯·里特尔(Horst Rittel)提出设计思维的重点——抗解问题。设计思维被学界看作是通过科学的设计,搭配以协作方案体系,以解决复杂多变的问题的思维方式。如设计院校里常用设计思维课程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与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2009年以来,我一直把设计思维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既在校内为技术创新创业的辅修专业的同学们开设“设计思维”的通识课,也成立了“设计思维专业委员会”,通过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设计思维。

 

2020年疫情以来,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产业转型和社会变革的远景目标,我们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未来塑造力”,从未来趋势、价值取向出发,发掘未来信号并聚焦驱动因素,以思辨方法呈现未来多元场景,将未来思维融入设计思维,设计更合意的未来,达成“共益社会”的目标

 

由此,未来研究(Futures Studies)或未来学(Futurology)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这门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重点综合研究人类重大领域的未来趋势、可能图景、面临挑战、应对策略等内容,其关注于更宏观、更复杂的世界系统。“未来思维”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探索性过程,它运用不同的思维规划多元化情景,寻求许多可能的答案并承认不确定性。

 

同年11月,我们团队组织了设计未来在线国际会议,围绕“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的主题,探讨“未来研究”和“思辨设计”对创新思维的启发、“短期未来”与“长期未来”对创新趋势的影响、“未来思维”和“设计思维”对创新实践的推动。会议将为海内外设计与创新领域的教育者、研究者、实践者、学生以及其他跨界创新人士提供一个探索学科前沿领域、讨论未来变革方向,构建国际学术社区的合作平台。

 

经过这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设计思维与未来思维有以下异同。“设计思维”从真实世界的问题出发,经历广泛观察、深入洞察、发掘需求、聚焦定义、创意发散、概念形成、原型推敲到最终产品化,其流程呈现发散的特点但最终汇聚。“未来思维”(Futures Thinking)则从趋势出发,发掘多样的未来信号并聚焦驱动因素,充分预想,形成人物角色与人工制品,从而呈现出可能的未来多元世界。多样化的发散则是未来思维的特征。

 

图片

图1设计思维与未来思维

 

“未来思维”介入工业设计、人机交互、服务设计等领域,激发出关于多样化未来的思考和讨论。通过运用当下的设计方法,在不同媒体上发布近期未来的虚构原型,以推进对当前项目的理解和讨论。部署或展示此类原型,能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师以及用户及公众批判性地、整体性思考近期的社会技术可能性,以便引发辩论,收集和反馈来评价项目。

 

作为应用示范,付志勇教授从2018年开始启动了《人工智能城市》(AI City)创作项目,基于未来学工具开发了一套设计流程,来建立虚拟和现实融合的人工智能城市装置,通过设计未来方法来构建具有反思性的未来城市交互情景。已经在2019年第五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OPPO·5G“镜·界”科技艺术概念展、2021年北京科技周“科幻世”科技艺术概念展等展览中亮相。

 

三、培养反思的实践者:“未来思维”融入教育教学

 

小编:付老师,您能分享下“未来思维”对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吗?

工业4.0时代发展趋势发生变化,一个是科技发挥越来越大的力量,同时也呼唤人文的转向;二是数字赋能的普及,人机共协成为趋势;三是设计流程和设计工具也开始智能化,并引发设计生产力的提升,并使设计行业更注重全链路设计能力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设计师与创新者,教育界需要思考如何将“设计未来”的概念引入教学,从当下行动、近期赋能与长期趋势结合的角度思考:“未来思维”如何增强设计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如何将思辨设计作为培养反思的实践者(Reflective Practitioners)的手段?“未来思维”如何为设计教学未来发展提供启发与参考?

 

图片

图2 构建多元化未来生态

 

“设计未来”着眼于探索短期与长期未来对当下社会的影响,通过未来思维引领产业变革与社会进化,以共创性模式、思辨性方法、反思性实践,设计更合意的未来。与思辨设计侧重引发讨论或是设计虚构提出愿景不同的是,设计未来则更强调可选择的未来对当下行动的影响,它既是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个工具集,它的目标是应对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社会系统,前瞻趋势并顾虑文脉,指导当下的选择并构建多元化的未来生态。

 

因此,引发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合性技能的训练、也进一步促进设计公司的转型,企业内部设计部门与外部设计公司之间的定位也越来越有区分。外部设计公司更适合做咨询,提升影响力和品牌宣传,内部设计部门则在解决实际的用户体验和研发问题。更进一步,院校的设计教育,一方面培养进入行业必备的扎实基础,另外要更侧重创新能力,批评思维以及未来趋势把握的能力,设计学科的课程体系需要结合新的发展趋势,而进行变革、提升和创新。

 

2021年,我们团队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设计学院共同打造了MOOC课程《设计未来导论》(Dexign Futures),旨在通过设计思维和未来学相结合的思路为基础,与人类学社会学研究相结合,以多学科融合的方式,引导参与其中的年轻设计师一同畅想可持续的未来。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探索推动未来变革的力量(即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将创新与这些力量的长期发展轨迹战略性地保持一致,学习并掌握未来学相关的设计理论、方法和工具,以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

 

图片

图3 设计未来导论

 

我们认为:面向未来的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需要关注于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理论层面增强批判性思维和社会人文素养的训练,在科技层面要强调以新科技的人性化来激发设计灵感,在实践层面注重执行力和领导力的培养,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创新力,充分展现创新改变世界的可能性。大学应该作为前沿理念的发源地、创新实践的先行者,以积极的行动产生影响社会与产业的力量。

 

四、远见引领当下行动:从未来设计到设计未来

 

小编:付老师,您能为我们介绍下未来思维的发展规划吗?

 

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并探索新行动路径,我们需要将“未来思维”融入设计思维,由此开启了“设计未来”(Design Futures)的新领域。真实的未来会有多种可能性,而设计师需要与跨学科的专业人士合作,以设计的敏锐力和想象力,结合未来工具去构建新场景,达成“共益社会”的目标

 

未来研究是跨学科领域,着重于研究变革性的趋势。设计领域应用未来研究,通常体现在领先的IT企业,如微软、康宁玻璃对于未来技术引发变革的设计虚构(Design Fiction)成果演示。然而设计界也一直在思考:技术所塑造的未来是我们理想的未来吗?如何面向未来构建创新实验室与提供支持工具?如何构建未来城市的生态系统并引发产业变革?

 

图片

图4“设计未来”新路径

 

从短期未来到长期未来的视角将“未来思维”引入设计领域,“设计未来”将更关注社会、科技、经济、政治聚合创新的导向。由此也形成从原型创新、场景创新趋势创新的不同创新模式,基于不同创新取向的实验室平台,把远见和愿景嵌入到当下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及社会变革行动中,从而导向合意的未来。

 

图片

图5创新·新基建系统

 

付志勇教授提出“创新·新基建”的概念,“体现的是设计与科技融合所带来的新机会,具体包括数据资源库、人才库和设计工具库,并且在2020的成都举办的设计未来国际作品展中进行了发布。通过收集和解读未来信号来提供创意支持,融合设计未来方法与设计思维工具来推进技能训练,并以智能化的手段来支持不同学科背景的创新者进行反思性的设计实践。

 

基于清华大学艺术与科技创新基地的支持,结合清华大学的教改课题,目前已经推出了“云课堂”、“空间站”和“云展厅”的数字模块,通过开放共享的理念,来建设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混合式教育平台,并建设了国际化的虚拟教研室致力于以未来研究的理论和设计未来的工具,以前瞻性的视角来解决当下城市面临的可持续、更韧性的发展问题,建立更开放、更包容的政产学研商合作体系。

 

不管是教育教学,还是生产生活,我们都要把握事物或者事务“万变不离其宗”的发展规律,把短期未来和长期未来考虑进去,融合“回望”和“远见”,我们才能设计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创新型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设计未来的官网https://www.designfutures.site

2. 付志勇.信息设计在未来预见、反思实践、社会影响等方面有积极推进作用[J].设计,2021,34(14):56-61.

3. 付志勇.设计思维是一整套对待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案[J].设计,2019,32(18):30-33.

4. 设计未来|付志勇:从设计思维到未来思维:远见引领变革[EB/OL].(2020-10-24)https://www.sohu.com/a/427112210_197968

 

编辑:周韵

首图:张培

排版:张培、马艺粼

初审:张渊

审校:徐杨巧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处

联系电话:010-62795568

联系邮箱:ieercc@tsinghua.edu.cn

欢迎参与“双创学者”专栏计划,更多详情,请查阅往期文章。

电话:010-62795508

传真:010-62795568

邮箱:ieeac@tsinghua.edu.cn

地址:北京市清华大学伟清楼605室(100084)

© 2020 The Innovation &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lliance of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07759号-3